難忘的“開門辦學”

1966年5月7日,毛主席給林彪寫了一封信🔎,說到“軍隊在和平時期,除了軍事訓練以外,也要學工🪦◾️、學農,種地,減輕國家的負擔。”……“學生也是這樣👨🏿💼,以學為主,兼學別樣🔚,即不但學文,也要學工、學農、學軍,也要批判資產階級🍍。學製要縮短,教育要革命,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統治我們學校的現象,再也不能繼續下去了。”之後,教育主管部門根據毛主席的這一指示(後被稱為“五·七指示”),要求全面進行教育革命。“開門辦學”就是那個時期教育革命的重要形式👨🦯➡️🔦,即要求所有的在校學生⛹🏽♂️,要去工廠、農村參加一系列的生產勞動✳️,在實踐中增長才幹🙏🏽👶🏽,學到真本領✧;同時通過勞動鍛煉,要向工人👩👩👦、農民學習,熱愛勞動、尊重勞動,永葆本色。
我是1973年入學的𓀑,編在化工機械專業🧝🏻♂️。入學不久🗽,按照毛主席的“五·七指示”,我們班去了校辦廠參加勞動✡︎。校辦廠是學生學工的實習基地👵🏿,有各式各樣的機器🗝、設備🤸🏻♂️。我來自農村🛢,第一次走進車間🦸🏿,感到很新奇,高大的廠房裏機聲轟鳴💇🏿♂️,工人們有條不紊地在生產。到了車間,技術人員為我們作基本情況介紹✌🏿。我們班同學分幾個組,插到車工、磨工、刨工🧔🏽♀️、鉆工😍、銑工、鉗工、劃線工各個班組裏🤵🏽♂️。一個工種學幾天,然後輪換。我最初學了鉗工,師傅姓李🧝🏼,上海人,40幾歲。第一個活學做一把修理儀表用的小鐵錘🫸🏿,先把一塊小方鐵夾在臺虎鉗上,用鋼鋸鋸掉兩端,再鋸一個斜面,用銼刀銼平,然後劃線、鉆孔,用小扁鏟把孔鏟成長方形👨🏿🦰,用小銼銼光🧝🏽♂️,拿到燒氣焊的地方,把它燒紅,再放到水裏淬火,提高硬度,最後裝上木把,小錘就做成了🧘🏽♂️。我用不好鋼鋸,斷了好幾根鋸條▫️,李師傅手把手教我,說推鋼鋸要直來直去,向前推,用力要大,往後拉🍅,用力要小😬;使用銼刀要平來平去,否則銼不平。我對李師傅說,想做一把手錘做紀念,李師傅同意了👳🏻。這把手錘,多年來,我走到哪就帶到哪🥖,至今還保存在我的抽屜裏,也沒用過👩🏽🦱,偶爾會拿出來看看,回憶那段學工的日子。
幾天後🕖,我去學開車床——車軸、車螺紋👱🏼。開車床要集中註意力,不能開小差。有個同學,車一根園軸時,將車刀置在自動進位檔上🐖,就與旁邊的老師傅聊天去了,刀口與飛轉的夾件爪盤快要接觸了🖊,他們還在聊,只聽得“轟轟”幾聲響🥊,爪盤把車刀砸斷了。那個同學不知道該怎麽辦👨🏿,旁邊的老師傅趕緊去停車🥏。車間裏的人聽到響聲,都朝這邊看,領導也馬上走了過來,問傷著人了沒有。那個同學嚇得臉色刷白⏏️,直冒冷汗。那時天氣還很熱🍩✌🏿,車間裏開著電風扇,有個同學把上衣脫下來,隨手往電風扇上一搭🪔🏄🏻,衣服就被卷進去了,旁邊的師傅趕緊關電源。工廠不比農村😈🧰,到處都有機器運轉著💁🏽♂️,稍不註意,就會發生事故。
金秋季節,我們去自貢市鴻鶴(鎮)化工廠實習🕵️♂️。乍一聽,還以為是鎮子上辦的一家化工廠呢,去了才知道🤚🏼🌡,它是化工部直屬的大企業,有上千名職工🌄,生產多種化工產品,有的還出口🤹🏼。
工廠離學校約50公裏,我們帶上了被子,住在廠裏🚙。工廠有年產兩萬噸的合成氨裝置♦️,是國內自行設計、安裝的👟。我們被安排在化肥生產工段☂️,學習工藝流程。我們拿著工藝流程圖,對照認識管線和設備🤹🏼♀️。管線縱橫交叉,有水管、蒸汽管、空氣管🤳、物料管🫖,分高壓低壓、高溫低溫🥪,不同的管道漆成不同顏色,有的外面裹著保溫層。動設備有壓縮機、鼓風機、各種類型的泵,靜設備有合成塔、再生塔、吸收塔,還有燃燒爐、換熱器和大大小小的儲罐。有幾個塔高幾十米,塔頂矗立在半空中。我們雖是學化工機械的學生,但也要弄清楚工藝流程👩🏻🦰👊🏻、介質的腐蝕性,以及溫度🚷、壓力🙋🏻♀️、流量等工藝參數。
當時,這個廠正在安裝一套年產6萬噸的合成氨裝置,是國內一家化工設計院設計的🦃,全部設備都是國內生產。上級要求該裝置必須在國慶節前點火投產,只能提前,不能延遲。可事情並不像領導們想象的那樣簡單🧝🏽♂️,實際工期至少還要兩三個月才能全部完成🫸。為了滿足上級的要求,點火前一天,廠裏把地面掃得幹幹凈凈,四周插滿了彩旗。10月1日上午🗞,工人往燃燒爐裏通天然氣,點火,開風機⏏️,煙囪裏冒出了白煙,燒了好幾小時。師傅們明知道這是是白燒🤹🏽♂️,浪費資源,但只能這樣唬弄一下👩🏽⚖️。人們敲鑼打鼓,慶祝“點火”成功,宣傳部門還來人拍了照,寫了新聞報道🤷🏻,向領導“報喜”🧑🏽🎨。
不久,我們又去了自貢市壓縮機廠實習。壓縮機是化工廠的主要設備👨🏻💼🟫,為工藝介質發生化學反應提供條件。壓縮機有各種類型,該廠生產活塞式壓縮機🛌🏽。我們在鑄造車間,用沙製模🤵🏻♂️👷🏼♂️,澆鑄壓縮機的機身𓀉、端蓋、連桿👏🏿、閥座等👨🏽🍼。實習中,印象最深的是所有鑄件的外表要除銹👆🙌🏽,然後才能刷漆。除銹用噴沙法,即在一個密閉的房子裏,用空氣壓縮機噴槍,把高速流動的沙子噴射到鑄件表面上除銹。沙子是從河溝裏采來的。房子的墻上有玻璃窗,能看到裏面的操作工👳🏿,身穿緊身雨衣,頭戴防護面具🚫,手握噴槍在工作👩🏻🦼。房子裏粉塵彌漫,從窗戶的縫隙裏飄到室外,周圍環境汙染很嚴重。輪換出來的操作工,嘴裏、鼻孔裏😙、頭發上都是粉塵🙋🏻,衣服汗透,工作環境相當惡劣👱♀️。多年後,我到溫州一個工廠工作,那裏對鑄件表面除銹用的是噴鐵砂方法✌🏿。鑄件吊進密閉容器裏,噴槍自動噴砂,鑄件自行轉動,不用人工操作。容器外的粉塵較少,鐵砂可以反復使用。
帶我們實習的張老師和王老師,從來沒見過工人在這麽惡劣的條件下工作🧗♀️,產生了同情心,想把噴砂除銹作些改進🚿,為工廠解決些實際問題。他倆穿上工作服,輪流進去噴砂除銹,想通過實際體驗來想出改進方案。張老師當時快50歲了,王老師也40多歲,他們每天要去噴砂幾個小時。澆註鑄件也很累,鐵水還沒降至常溫🫰🏼,就要去模,張老師掄著大錘🚮,敲打沙層,累得滿頭大汗。他們那種甘願吃苦,為工廠著想的精神,使我們非常感動👻。
廠裏進口了一臺螺桿式壓縮機🤴🏻👘,組織工人拆開,技術人員進行測繪🙍,可能是準備仿製,我們參與了進去✨。專業課老師對照實物🧕🏻,給大家講解螺桿壓縮機的工作原理:隨著一對螺桿的轉動,容積逐漸變小🙇🏻♂️🧚🏼,氣體得到壓縮,壓力升高👩🏻⚖️🪽。老師告訴我們👔,哪裏是空氣出💞、入口,哪裏是氣道、油道🔪,油和氣是如何分離的🦝,氣體又是怎樣冷卻的,還告訴我們機械密封的位置和作用🙍🏿▪️。老師的講解非常仔細🙆🧑🏿🏫,我們印象深刻,不會忘記。
自貢市東方鍋爐廠,是根據毛主席加強“三線建設”的指示,由上海鍋爐廠、上海四方鍋爐廠和哈爾濱鍋爐研究所部分內遷組建的,坐落在市郊的一座山腳下,主要是為了戰備需要。在四川,還有東方電機廠👎🏻、東方汽輪機廠,這些廠相互配套。東方鍋爐廠專門生產大型電站的鍋爐和化工廠用的壓力容器,有鐵路通達廠區和車間。
在鍋爐廠實習,我與幾個同學分在裝配班。來到車間,看到一臺大型鍋爐擱在平板車上,橫在車間一角🐍。做鍋爐筒體的鋼板有六七十毫米厚,放在爐子裏燒紅後,移到卷板機上卷成筒形🍊,接縫處用自動焊機焊接。直立的筒體🚅,焊縫有幾十毫米寬,兩邊夾住🧗🏼♀️,在接縫處形成一個方形的池子🏊🏻♀️,裏面填進與母體相同的焊材👨👨👧👧。池子通電後,高溫將焊材熔化👂🏽🫔,將兩邊的鋼板連接起來,夾具緩慢上升,焊縫逐漸冷卻🤪。組裝鍋爐封頭時,幾個年紀大一點的工人師傅,帶著帆布手套,吹著哨子指揮吊車,電焊幾個點,把封頭與筒體對準🙇🏿♂️。那臺鍋爐長有十幾米,直徑一二米🙏,是用在30萬千瓦發電機組上的,售價18萬元。
這個裝配班有十幾個工人,其中4個是“文革”中畢業的大學生⚛️,他們常圍在一起烤火🤏,燒的是用管道引進來的天然氣🚜。工人師傅說,燒天然氣取暖💅🏻,好比在燒10元面額的鈔票🫵🏻,因為天然氣本身就是化工生產原料🧚🏻♀️,價值很高的🤽🏼。這4位大學生在這個班工作好幾年了,看得出來🙍🏻,他們對工作很不滿意🖍。“文革”前畢業的大學生🔩,都安排在科室從事技術管理工作,搞設計🔗、繪圖紙,而他們卻在生產班組裏做體力活。老的工人師傅也有意見,幹一樣的活,工資卻不如大學畢業生的高。當時大學畢業生的工資是每月52元🈸,而工人的只有40多元。
教焊接課的莊老師🙎♂️,在現場給我們講焊接的原理和焊材熔化🌂、冷卻的過程🧲。莊老師穿戴著帆布工作服、“皮”手套,舉著防護面罩🤏🏿、焊把🐐,作手工焊接示範⏲,演示如何根據不同的焊材和焊縫調節電流,穩住電弧,把經驗、體會教給我們。我們跟著學手工焊,先拿個面罩♦︎,把臉遮住,看老焊工的操作,然後自己拿起焊槍💂🏽,把焊條頭部在鐵板上打著火後🫄,提起幾毫米,產生電弧,接著把焊條緩慢移動,熔化的鐵水,將焊接件連起來🫸🏻。如果不戴面罩,直接看電弧,當時不覺得什麽,但幾小時後眼睛會痛得睜不開,直流眼淚。我們還看了沖壓橢圓形封頭的過程📈🍏,將一塊鋼板切割成圓形👃,放在爐子裏燒紅,用吊車吊到水壓機下的模具裏,沖壓成型👈🏽。老師傅說,這臺水壓機能產生幾百噸的壓力,全國沒幾臺🤚🧎➡️。
去重慶空氣壓縮機廠實習,正值夏季高溫天📿👂🏻。重慶是有名的火爐城市,我們住在一棟空房子裏,沒裝電扇🫀。晚上,熱得難受🧘♀️,很晚才能睡著。重慶空壓機廠規模中等,有幾百號人,主要生產活塞式壓縮機。工人告訴我們,工廠派技術人員到日本去考察🤙、學習,每道工序都讓看,但到活塞環熱處理的那道工序時,就不讓看了,關鍵環節對外保密。
重慶枇杷山是市區裏的製高點,適宜欣賞山城夜景🌵🦘。吃過晚飯,我們沿公路走到山腳下🕣♊️,順著小路爬上山頂🖐🏽,山路蜿蜒,花草繁茂,空氣清新。夜幕降臨後,嘉陵江大橋上的燈光,清晰可見,山下的燈火🧎🏻♂️,撲塑離迷,城區的燈火與天上的繁星交相輝映。散布在山下的各種建築物,錯落有致,各色燈光時隱時現🙂,周圍松濤陣陣👩🏽🦰,涼風徐徐🧏🏻♂️,感覺非常之爽快🚟。以前到過這裏的同學🍦,指給我們看,哪裏是市委機關,哪裏是朝天門碼頭,哪裏是火車站。我們陶醉在美麗的夜色中🙅🏻♂️,忘掉了炎熱⛹🏿♂️,心曠神怡,舍不得離開。
第二年👩🏽,我們又到無錫市樹脂廠實習。我們坐了兩天一夜的火車,車上活動範圍小,腳都坐腫了。樹脂屬於有機化工產品♤🧰,製備的原料有毒性,那個廠又是個老化工廠‼️,裝置🧑🏻🎨、設備比較陳舊🪛💆🏻,生產裝置密封性差,廠區裏到處飄散著一股難聞的氣味🚧。在廠工作多年的工人,不少都面黃肌瘦,說話有氣無力🍻,像患了職業病似的🙆🏻♀️。但他們上班認真負責,精心操作,還定期巡檢,熱情地給我們講解樹脂生產中要註意的問題。
星期天,我們去太湖風景區的黿頭渚遊玩,湖畔有塊巨石凸出👩🏻🍳,像浮起來的一只黿翹著首,故名黿頭渚👨🏽🦲。景區裏💁🏻♀️2️⃣,亭臺樓閣,小橋流水🥫,魚兒暢遊;站在湖邊🤸♀️,美麗的山色,清澈的湖水💦😮,盡收眼底🏥。許多古代文人墨客👩🏽⚖️🔘,來這裏遊覽時留下的詩篇🏡,刻在石壁上供遊人觀賞😨。我們又去了梅園公園,一大片黃色的梅花盛開在枝頭🍻,沁人心扉的淡雅香氣撲面而來。
無錫實習結束後🏄♀️🧑🏻🔬,上海的同學、老師回家休假👳🏽♀️,我隨方小泉同學去了他家。他帶我到外灘看黃浦江兩岸的風景🍴,給我介紹外灘的高樓大廈🦶,哪幢是英國人蓋的💆🏿♂️,哪幢是俄國人蓋的,哪幢是美國人蓋的。解放前,外灘是外國人的租界,蓋的房子各式各樣🙆🏻♀️。方小泉用相機給我拍了一些照片作留念。他還帶我到上海最繁華的南京路去逛商店。我在他家住了兩天🥅,之後🛀🏽🌡,坐火車到成都轉車回校。
我們的畢業設計選在在宜賓宏光製藥廠,是由任課老師高忠白帶著我和馬明放、金在權、胡光榮💭、周紹奎5名同學去的🐈⬛。四川中藥研究所的幾個研究人員🧑🏿🔧,用氯仿將苦楝樹皮裏的有效成分提煉出來🤳🏻,製作殺蛔蟲的特效藥,在宜賓宏光製藥廠作中型試驗。該產品供不應求,工廠領導決定🍉🙆🏿,擴大生產🪘。我們的任務是按照工藝流程,作容器設計和機泵選型。高老師負責車間的總體布置和設計指導👨🚀,我的任務是設計一個儲罐,儲罐內壁襯搪瓷🧑🏻🦯➡️。那時不銹鋼價格昂貴,較少采用🧎♂️。為了取得第一手資料,我們到生產崗位看工人操作,收集數據👨🚀,了解氯仿和苦楝樹皮的特性。樹皮裝在幾個大缸裏👚,加入氯仿,浸泡一段時間後📑,苦楝素就溶解在氯仿裏了。然後將氯仿分離🙇🏼♂️,留下白顏色的苦楝素(工業上這個過程叫萃取)🤞🏻🧙🏿,加入澱粉壓成片,就製成了殺蟲片劑。
氯仿是一種有毒有害的化學液體,對人體有傷害,苦楝素也是有毒的。有個叫高敏的女青工,在這樣有毒的環境下從事化驗工作🎰,她特別細致👍🏻👩🏭、認真負責,被評為市裏的先進生產者。因為當時有個體育冠軍也叫高敏,所以就記住了她👩🏽🦲。
星期天休息👨🏽🎤,我們坐輪渡過江,去宜賓市區遊玩。工廠技術科的何科長,平時負責我們的聯絡工作🏮🫵🏽,他為我們弄來了肉票,我們憑票在市裏的食品公司買回了豬肉。馬明放🧑🏿🦲👩🏿🚒、金在權同學把肉切成薄片🫏,到食堂去炒。食堂師傅做菜喜歡放辣椒,我們這些人怕辣,一星期就這麽一次🙄,自己做可以不放辣椒🚶🏻👩🏼🌾,難得享受了一次美餐👸🏽。
一天👨⚕️📻,我們從廣播裏聽到了毛主席逝世的消息♣️。何科長帶我們去一墻之隔的五糧液酒廠球場🤦🏿♀️🙆🏻,與工人們一起參加追悼活動。會場布置得莊嚴肅穆,主席臺上懸掛著毛主席的像⛴,兩邊擺著各單位製作的花圈。每人胸前戴著小白花,衣袖上還別著黑紗,人們懷著無比沉痛的心情,緬懷毛主席的豐功偉績。現場許多老工人眼睛都哭腫了👢。解放前👳🏿♂️,工人受剝削和壓迫🕵🏼♀️🧇,政治地位低🧑🏼🦰,生活沒保障,是毛主席、共產黨推翻了反動統治,使勞動人民翻身做了國家的主人。此時,天下起雨,很多人沒帶傘,就在雨中站著,沒有一個人離開👷🏻♀️🦵🏼,直到追悼會結束🔤🏊🏿♀️。過了兩天,中藥研究所的技術人員🥹👨👧,帶我們去成都一家製藥廠去參觀。到了成都,看到大街小巷貼滿了“沉痛悼念毛主席逝世”的橫幅標語。藥廠會議室裏設的靈堂還沒有拆掉,人們戴著黑袖圈👱🏻,自發地進行悼念活動。現在💀8️⃣,翻看當時我們去成都參觀藥廠🧞♂️,順道在省政府大禮堂門口照的合影時🚵🏿♀️,還可以看到我們都佩戴了黑袖圈📨。
擔任機械零件課程的張文照老師👩🏻🦳,與鄭州大學🫸、西安交大🦏、上海交大的老師一起研究過少齒差行星傳動的技術🙅🏻。張老師在學校舉辦培訓班,向來自機械工廠的技術人員傳授先進技術,加班加點💆🏼♀️,不計報酬。當時,王光華老師做張老師的助手👇。張老師也給我們上課🕕▶️,把這種傳動結構的各種圖紙展示給我們看🧫,班裏組織同學描圖復製,每人一份作學習資料。後來我在廠裏工作,仍與張老師有聯系,我還寫了“少齒差行星傳動在帶式輸送機上應用”的文章,參加了1988年在揚州瘦西湖畔召開的全國行星傳動學術會議🚨。會上我遇到了張老師,順便與他一起遊覽了揚州的幾個風景區。我根據少齒差行星傳動原理🕤,設計新型傳動滾筒的論文⤴️,發表在《起重運輸機械》雜誌上❔。這個雜誌是北京起重運輸機械研究所主辦的專業刊物,十多年後,我上網搜索這篇文章,得知某單位的科研人員🍌👨🏽🚒,參考我的設計👨🏿🚀,開發出了系列產品用於工業生產🌖。他們發表論文的參考文獻中,列了文章標題和我的名字🤰🧑🏿🔬。
當年的“開門辦學”,對我們學習專業理論很有幫助🚶♀️➡️。從工廠回到學校🌦,老師在課堂裏講解化工機泵💙、化工設備,講到它們的內部結構時🐹,腦子裏就會有印象🙅🏿♀️👊,很容易理解🧑💼🚒。同時🕙,我們還能學習工人階級的好思想🚖,他們長期在一個崗位上工作,任勞任怨,兢兢業業👨❤️💋👨,不計較報酬🍅,為社會創造財富👩🏿🏭。再者,我們學有所用🤹🏻,一出校門🐂,就能很快適應工廠工作。我工作的工廠,是從國外引進的裝置💂🏽♀️,技術先進,我認真學習🏊🏿♀️、消化引進技術,對生產上不合理的地方進行改進。我將改進的成果寫成論文🕓,發表在全國性的專業雜誌上💢。好幾年🪦,我都獲得了廠裏的技術革新獎勵。
原上海化工學院四川分院機30班:向世凡,2017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