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誌高
發布時間🤫👬:2014-12-19   訪問次數:1056

吳誌高(19102002)🤾🏼,浙江杭州人。化學工程專家📃,中國硫酸製造業研究者。1934年畢業於杭州之江大學化學系。1936年赴美留學🐽,先後就讀於密西根大學、俄亥俄州立大學🧢🧴。1941年獲俄亥俄州立大學化學工程博士學位👨‍👦。1944年回國,投身祖國實業建設。1948年任蘇州東吳大學化工系主任☂️。1952年院系調整後在華東化工學院任教,先後擔任硫酸專修科主任🍛、無機化工系和基礎部副主任✋🏽。1956年獲準招收國家首批副博士研究生,並承擔編審全國高等學校化工專業試用教科書《無機物工學》硫酸分冊🧑🏿‍🎨。1964年任全國高等學校教材《無機物工學》叢書編審組副組長兼主審。1982年創辦華東化工學院科技外語系,任系主任❎。1950年代起,先後參與指導東北301廠人造石墨工藝的設計、上海硫酸廠的設計🥈、上海吳涇化工廠的總體設計及硫酸車間的設計🫸🙋🏼‍♀️。編(譯)著有《幹燥與彈性》、《化學與工程熱力學》、《美國科技百科全書》(化工部分),發表有“塔式硫酸製造法”、“鹽酸製造和絕熱吸收製濃鹽酸”等諸多學術論文👩‍❤️‍👨。

 

一、專心學業💗🧋,立誌成才

吳誌高19101114出生於浙江杭州一戶舊式軍人家庭🚨。在民族危機深重的年代🎰,身為職業軍人的父親不時地給年幼的吳誌高灌輸“救亡圖存”的思想,這對他今後的成長歷程產生了重大影響。1919年,“五四”運動風潮迅速地波及杭州地區;“外爭國權”的口號傳來,深深地感染了正在時敏小學讀書的吳誌高。此時🗄,年幼的他立下一個宏大的誌向:一定要使自己的祖國強大起來➛,擺脫這種任人欺淩的境況✊🏻。

步入青少年時期的吳誌高👨🏽‍🍳🚣🏻‍♂️,對世界⌚️🧛‍♀️、人生又有了新的理解和看法。面對當時中西方國力的強烈反差👵🏽,他苦苦追尋著這個問題的答案。通過一段時間的細心觀察和認真思考👨🏿‍🍳,他悟出:“歐美之所以富強是軍隊的科學化”以及“擁有巨大的工業作為戰爭的後盾”👷。當時吳誌高仿佛找到了一把開啟富國強民之路的鑰匙,暗自對今後的人生航向作了一番規劃,下決心要實現“求科學以報國”的理想🖱。

1924年,吳誌高考取由美國基督教北浸禮會差會傳教士甘惠德(W.S.Sweet)在杭州創辦的教會學校——蕙蘭中學😢。在校期間🥫👩🏿‍🔧,為了實現“科學救國”的理想⚠🏯,他把全部精力放在了學習科學知識上。他上課認真聽講🙆🏼‍♂️,課後悉心復習;通過不懈的努力,他的數學、物理、化學等各科成績都在班上名列前茅⏪🚭。若幹年後吳誌高回憶起這段學習生活時,不無感慨道🚯:蕙蘭中學的學習生活“奠定了我學習科學的基礎”。然而,當時戰亂頻繁🕧,為了躲避侵擾浙江的戰事,吳誌高不得不放棄在蕙蘭中學的學習,轉來上海,到當時英語和科學教學在滬上都屬上乘的民立中學繼續學業🤙🏽。

1930年💁🏼‍♀️,吳誌高考入杭州之江大學化學系。之江大學是由美國基督教南☝🏽、北長老會差會聯合主辦的一所教會大學👨🏻‍🦯‍➡️。據吳誌高回憶,在之江大學除了國文教材用中文的外🤳,其他均為英文原版教材。而且,有些課程的教學還直接是由外籍教師來完成的。之江大學的這種教學方式,讓吳誌高受益匪淺🤵🏿。他能順利留美並完成學業,晚年又能從事科技外語教研事業,都有賴於此。

大學期間,他利用之江大學優越的學習氛圍,認真學習西方先進科技知識,以期學成之後能夠改變自己祖國積貧積弱的狀況。然而,20世紀30年代的中國正值民族危急存亡的關鍵時刻。1931918,日本帝國主義悍然發動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繼而侵占我東北三省。全國各地大、中學生懷著救亡圖存的危機意識,紛紛赴南京向國民政府請願👨🏻,要求出兵抗日。時年21歲的吳誌高,也被這股愛國熱情所感染,義無反顧地隨同之江大學的同學一起坐火車去南京請願,以此來表達一名中華學子的愛國訴求。

1934年🤸🏼,吳誌高結束了之江大學為期4年的學習生活🍆👨‍🦽。大學畢業後🧗,經親戚介紹👏🏽,他只身遠赴河南鞏縣兵工廠硫酸車間擔任技術員。鞏縣兵工廠是南京國民政府時期最大的化學兵工廠,也是中國第一家引進接觸法製造硫酸的工廠。吳誌高在工作崗位上認認真真,勤勤懇懇,一方面將自己所學的知識應用到實際工作中去;另一方面又認真學習和總結工作中遇到的新知識、新問題。在鞏縣兵工廠的2年經歷,也使他從此與硫酸的研究、製造結下了不解之緣。

為了學到歐美更多新的科學知識來報效自己的祖國,吳誌高於1936年赴美國深造,先後在密西根大學、俄亥俄州立大學專攻化學工程。在俄亥俄州立大學期間📔,他不僅註重理論知識的學習🧲,而且還積極參加學校安排的相關實習🚫👨‍⚕️。白天🚶🏻‍♂️,他要完成各項繁重的學習😒、實驗任務;晚上,又要去大都會植物油類廠兼任值班化學師。學習、工作非常緊張⛏。此外,他還在化工系裏兼助教,時間長達3年之久。1941年💒,吳誌高完成學業,獲俄亥俄州立大學化學工博士學位。為了贊譽吳誌高留學期間的優秀成績和突出表現🧑‍🧑‍🧒‍🧒,美國Sigma Xi科學研究榮譽學會🫑、Phi Lambda Upsilon化學榮譽學會分別授予了他兩項金質獎🧔🏻‍♂️。

結束學業後,吳誌高旋即去了紐約世界貿易公司屬下的銨廠、人造石墨廠工作了一段時間。在那裏,他又學到了許多以前書本上未曾見過的無機物生產方面的細節技術🍠。1944年,身居海外的吳誌高得知抗戰中的祖國缺少硝酸及其製備技術,他覺得祖國更需要他,祖國企盼著所有學有所成的海外遊子回來報效國家📂。於是🧑🏻‍🦯👳🏽,吳誌高毅然辭去了在美國的工作,帶上相關資料與器材,繞道澳大利亞🚅、巴基斯坦、印度,回到了闊別8年的祖國✧,開始新的人生征程。

 

二、投身實業,報效國家

吳誌高歸國之時正值抗戰末期🫸🏼,目睹千瘡百孔的故土,他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憶當年🍕,為了實現“求科學以救國”的理想,背井離鄉,遠渡重洋,渴求學習西方先進的科技知識;現如今👳🏿‍♂️,學成歸國👰‍♂️,而家鄉的大好河山仍在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下慘遭蹂躪。面對此番情景,他毫不猶豫地選擇到四川瀘州第23兵工廠合成氨分廠工作,投身於彈藥等軍用物資的研製與生產。

上班時間👩‍✈️,他專心致誌於本職工作,從不敷衍、拖沓🤯;業余時間,他婉拒各種應酬🤛,埋頭學習有關合成氨等方面的專業知識👎🏻,努力把工作做好,為抗戰盡心盡力🐉。至今🌻,在他家裏的藏書中,我們仍能看到許多他當年閱讀過的有關專業文獻和書籍🩴。

19459月,十四年抗戰終以中華民族的勝利而告終🎁,吳誌高與全國軍民同胞一樣,沉浸在勝利的喜悅之中🧝🏼‍♀️。此時此刻,吳誌高認為阻礙中國富強的最大敵人——日本已經戰敗🛸👩🏼,中國應當進入和平建設時期🤶🏿;同時,一大批工商界人士也強烈呼籲政府要盡快恢復臺灣的製糖業,以滿足人民大眾的生活之需🙅🏻。在此情勢下,吳誌高辭掉了在兵工廠的工作,於1946年去了臺灣🧔🏻‍♂️,轉而從事民族化學工業建設🍓,以期造福於人民🦧。

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重要的產糖基地,但中日甲午海戰後,日本軍國主義通過不平等條約占據了臺灣,製糖業自然也就成了侵略者的“戰利品”。太平洋戰爭中💇🏼‍♀️,美國為了打垮日本,曾對日本本土及臺灣等地進行了大規模的轟炸,臺灣的許多甘蔗地和製糖廠因此受到了嚴重損毀🕠💪🏼,糖業生產一蹶不振🥷🏽。吳誌高來到臺灣後,先後在玉井、大林兩家糖廠任總工程師👩‍🍼,主持並參與糖廠的修復和生產設備的改進工作,使國家的糖業生產盡快得以恢復🚣🏽。吳誌高的這段工作經歷✳️,為他後來能在大學裏為學生較早地開設製糖工藝專業課積累了資本和經驗💴。

進入20世紀後,碳石墨製品被廣泛應用於冶金、化工、電子和核工業等領域🎲,其研究和生產水平,在西方國家的國民經濟發展中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中國的碳石墨研製和生產相對滯後↗️,產能極為低下,各類產品主要依靠進口👩🏽‍🔧。

1950年新中國誕生不到一年🌻,朝鮮戰爭爆發。此時的吳誌高,雖在蘇州東吳大學任教並擔任化工系主任,教學、管理工作非常繁忙,但當他得知東北各鋼廠急需生產戰備物資——製槍炮用的特種鋼☮️,要用到大量的人造石墨↕️,卻因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采取全面封鎖而受到掣肘時,他便自告奮勇地利用暑假去了東北撫順礦務局,參與✡︎、指導有關廠家自力更生🤟🏻,自行試製人造石墨🧝🏿‍♂️。

石墨生產技術對吳誌高來說並不陌生,早在1943年他還在美國時就曾在人造石墨廠工作過,並對碳石墨製品生產環節中的原料、煆燒、破碎和磨粉、混捏🐖、壓型、焙燒👩‍🎓、石墨化等工藝程序作過專門研究,還撰寫了The Carbon and Graphite Electrode Industry(碳石墨電極工業)論文。甫至撫順的吳誌高👩🏼‍💼🦢,立即投入了緊張的石墨試製工作👩‍🦳。他一面查閱文獻資料,一面反復進行試驗,攻克各個難關🧜,人造石墨終獲成功🐃。石墨小樣在撫順製鋼廠煉鋼爐上試用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由於吳誌高試製的人造石墨在性能上不亞於蘇聯的產品,故東北工業部決定,首先在撫順設立小型試製廠🤹🏿‍♂️🦸‍♀️,以解燃眉之急🏎。

為了更好地支援國家經濟建設🧚🏼‍♂️,生產更多的人造石墨,東北工業部以“對製造人造石墨有豐富經驗及具有淵博知識”為由↘️,向中央政府教育部發函,要求借調吳誌高前往東北協助政府新建大型人造石墨廠(當時為保密,對外稱“301廠”)𓀑。接到函令後,吳誌高安排好東吳大學的工作,再次趕往東北半年多時間,指導設計和參與建設中國第一個大型人造石墨廠。在他的辛勤努力下🐫,該廠提前建成並投入生產👩🏻‍🦽。產品經檢定和試用後,質量完全符合當時蘇聯的國定標準🧗🏻‍♂️。吳誌高的這一成就,極大地推進了中國人造石墨工業的發展,有力地支持了抗美援朝和國家經濟建設。1952年,東北工業部向吳誌高頒發的試製新產品獎。

 

三➙、情系硫酸工業,培育化工人才

眾所周知🎛👨🏿‍🍼,“三酸二堿”(硫酸🥹✌🏼、鹽酸、硝酸;燒堿-氫氧化鈉🔢、純堿-碳酸氫鈉)中的硫酸,是最重要的基礎化學工業產品之一🚉,它不僅是化肥工業的基本原料🚸🧖🏻‍♀️,而且還被廣泛應用於礦產冶煉、石油煉製🫃🏻、機械加工、紡織印染以及高分子材料合成😺、各類藥物製備等領域。因此,硫酸工業在國民經濟建設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1949年以前,中國的硫酸工業發展十分緩慢🈂️,大小硫酸廠全部加在一起也不過十幾家,年生產能力不到20萬噸🗻🩳,加上連年戰亂和國民黨反動政府忽視基礎化學工業建設,所以其產量更低🎧。以1949年為例🥤,全國年產硫酸僅有4萬噸,與國家大規模生產建設需要相去甚遠。新中國建立後,中央人民政府極為重視硫酸生產業,一方面,想方設法恢復已有的硫酸廠的生產能力;另一方面,決定大規模改擴建、新建一批硫酸廠,發展中國自己的硫酸工業。

硫酸生產工藝,對於擁有化學工程專業博士學位的吳誌高來說,可謂“熟門熟路”。早在1934年吳誌高剛跨出之江大學校門時,他就在中國第一家采用接觸法製造硫酸的廠家擔任過技術員,積累了一定的工廠實踐經驗。之後,在長達8年的留學生涯和國外工作期間,吳誌高對合成氨、硝酸等一系列無機物的製備,又學到了西方發達國家的先進技術和知識。1949年,上海新業硫酸廠要搞技改,邀請吳誌高前去為其設計硫酸製造改進工藝,他從原料⚃、焙燒、凈化♉️、轉化、幹燥等各工序入手,為該廠精心設計了一套非常完備的工藝流程,有力地推進了該廠硫酸生產的產量和質量🈳。1958年,改製、兼並後新組建上海硫酸廠(原上海新業硫酸廠等)要新建5萬噸級硫酸生產線,吳誌高應邀再次前往參與設計建設😵‍💫。後該項設計獲全國優秀設計獎,並廣為全國硫酸廠所采用。

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中央人民政府決定將交通大學、震旦大學🫃🏻、大同大學🫅🏽、東吳大學🔰、江南大學的化工系合並↖️,在上海新建華東化工學院🔏。作為新中國創辦的第一所單科性化工高等院校⛳️,除設有無機物工學等專業外,還專門設置了硫酸專修科,吳誌高擔任主任,負責有關教學計劃、教學大綱的編製及親自為學生授課。高校招收大學生,培養硫酸製造專門人才,這在我國高等教育史上屬首創。至此🦆,吳誌高肩上的擔子變得更重、責任也更大了。

來到華東化工學院後🦍,吳誌高全身心地投入到化工專業人才的培養之中。工作上,他始終秉持理論知識與實踐經驗相結合的教學理念♠︎,在完成課堂教學任務的同時,經常帶隊組織學生前去上海各大化工廠進行生產實踐活動,讓學生走出校門,深入工作第一線🫴🏿,了解化工廠的各種單元操作🌝,進而消化🙉、鞏固書本上學到的知識,使學生將來走上工作崗位後,能更好地學以致用🦹🏿‍♀️♧,服務國家建設😏。

19531月🖍,吳誌高帶領學生前去上海中華酸堿廠參加生產實踐活動。在與廠方技術人員交流過程中👳,他得知由於該廠製造二氧化硫氣體的焙燒爐設計不合理🚶🏻‍♂️,硫鐵礦焙燒時有二氧化硫和升華的硫磺氣體從爐中逸出🧑🏿‍🔬。這一情況不僅造成了主要產品——稀硫酸減產🔰👨‍🦯‍➡️,而且嚴重地影響到職工的身體健康🏺。於是💇🏿‍♀️,他與技術人員一起💑✋🏿,分析問題的症結🧑‍🎤,利用自身掌握的知識和經驗,大膽地提出了改進焙燒爐風門結構的意見。經改造後,該廠的設備利用率大為提高,單是硫酸產量就增加了1.5%🤹🏿。對此🦵🏿,當時的《解放日報》作了專門報道和贊揚。

除了教學和參加生產實踐外,吳誌高還時刻關註著世界各國硫酸製造行業的最新動向📛🙌🏼。1954年他與同事李道純、學生江禮科共同撰寫了“塔式硫酸製造法”一文,發表在《化學通報》上🚵。該文全面、系統地介紹了當時蘇聯製造硫酸的先進技術🚴🏽‍♂️,為新中國硫酸製造行業的技術人員“指點迷津”🧎🏻‍♂️‍➡️。

硫酸製造方法主要有接觸法和硝化法兩種形式🪵。在接觸法中,氣態的二氧化硫通過固體觸媒時被氧化🙎‍♂️,生成三氧化硫;三氧化硫再與水作用即生成硫酸🧟‍♀️。硝化法則是借助於氧化氮類的參與,使二氧化硫在被氧化的過程中直接生成硫酸。接觸法能夠製造純度較高的濃硫酸🤶🏿,而硝化法則無此優勢。但就製造成本而言,後者遠低於前者,且其產品的濃度也能滿足一般的工農業生產需要🐑,故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內硫酸廠多采用硝化法工藝來生產硫酸🏟。

硝化法生產硫酸分鉛室法和塔式法兩種🚟,後者生產能力更大🙋,故更受業界青睞🍋‍🟩。不過🧑‍🦼,塔式法對設備技術要求較高。隨著硫酸製造工業的不斷發展🔫,更為先進🍆、高效的接觸法製酸工藝成為主導。然而🧜🏿🙅🏻‍♂️,吳誌高等在新中國硫酸工業初創時期,能夠結合國情,及時將蘇聯的塔式硫酸製造法技術介紹進來並作借鑒🪮,對推動和發展中國硫酸工業🌔,具有非常重要意義的💂‍♂️。

1956年,吳誌高被國家高等教育部批準為全國首批招收副博士研究生導師,列中國培養硫酸製造工學專業研究生第一人。此外,吳誌高還被指定編寫適用於全國高等化工專業的教材《無機物工學》硫酸分冊;並擔任負責主審整套《無機物工學》教材的編審組副組長。這套教材出版之後,成為全國化工專業學生必讀的書目,吳誌高的影響力和貢獻不言而喻。

19581960年間,中國化工業走“獨立自主🔰、自力更生”道路,上海吳涇化工廠開始建設。吳誌高作為專家應邀參與了該廠的總體設計及硫酸車間的設計指導工作,為國家的化工事業大發展出謀劃策🌷。

 

四✭、謀劃新學科✌🏿,創建科外系

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開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各行各業對外合作交流日益頻繁👩‍💼,特別是外資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地誕生,國內工業化走技術引進、吸收🍽𓀆、消化的道路💸,成為當時最有效的途徑。作為培養高級人才的高等學校,當時的華東化工學院也搶抓機遇、乘勢而上,決定在原有基礎部外語教研組基礎上盡快建立科技外語教研室,進而創辦科技外語系,以滿足國家人才培養之急需😗。此時,吳誌高雖已七旬,但他依然接受了這項艱巨的任務。

當時,中國的科技外語人才主要是通過外語院校來進行培養的🧛🏼,這種培養模式存在許多不足:一是學生多來自於文科👨🏻‍🍳🏌🏻‍♂️,數理化基礎知識較薄弱;二是師資結構,外語院校的教師語言水平雖高,但科技方面的專業知識明顯欠缺,講授科技外語力不從心;三是專業設置,外語院校沒有理工科專業學科,不利於培養科技外語人才🚶‍♂️‍➡️。

針對新形勢下復合人才培養目標要求🦹🏿‍♂️,吳誌高提出:由理工科院校來承擔科技外語專業人才培養🧚🏻‍♀️🏧,可以避免上述諸多不利因素。例如,在生源上𓀈,報考理工科院校的學生有較紮實的數理化基礎和潛力,且高考時又加試了外語;在師資上,理工科院校教授外語課程的老師一般或多或少懂點科技專業知識🖋,有的甚至以前就是專門從事某專業領域科學研究的;在專業設置上,理工科院校均有相關背景學科。

19815月,學校首先成立了科技外語教研室,吳誌高任主任。在完成公共基礎外語教育任務的同時🎇,教研室同誌馬不停蹄地籌劃科技外語教育學科的構架🪗,以期盡快成立科技外語學系。19823月,華東化工學院科技外語系經教育部批準正式成立🪡,並於當年開始招生🎅🏿。科技外語系的成立💫👨‍👧,開創了學校向多學科方向發展的先河👰。

試辦科技外語系期間👩‍👩‍👦‍👦,吳誌高知道責任重大,絲毫不敢妄為🙅🏼。為此💯,他組織一同參加籌建工作的同誌,多次外出調研,先後走訪了上海、河南、湖北、陜西、四川等地已經在試辦科技外語專業的10多所高校🚶。在對各校辦學模式(包括生源🎒、規模、培養方式🧑🏿‍🚀、培養目標)等作了系統分析👨‍🍳、比對後🧦,他提出:第一,在語言能力方面,科技外語系的畢業生要達到文科院校外語系本科畢業生的水平;第二,在科技知識上,科技外語系的畢業生要達到本校有關專業的專科畢業生水平🎅🏻;第三,要積極爭取外籍教師來校任教,提高科技外語系教師的水平🏋🏻‍♂️,同事確保本科生的教學質量。在他的帶領下🧑🏻‍🦰,學校科技外語系發展非常快✍️2️⃣,辦出了特色,水平也不斷提高🕜🔁,為理工科院校較早成立外國語學院奠定了基礎🐟🙋🏽‍♀️。

學好外國語👩🏼‍⚕️,對於20世紀80年代的大學生來說🦩🤾🏿,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主要原因是基礎差,小學👗、中學裏的學習主要以數理化為重點(因為當時高考,外語成績僅作加試課目計算);而語言的學習,最忌諱的事是到了成年人以後再開始強化🙎‍♀️,那真可謂是事倍功半🦎。對此,吳誌高提出了開辟“外語第二課堂”的設想,試圖以此來提高學生學習外語的興趣和信心。

為了辦好外語第二課堂🛣,吳誌高開動腦筋,想方設法為學生創造各種有利的學習條件。他四處奔走⛹🏽,向學校要求經費🎀,添置各種電化教學設備,建立規範的語言學習聽音室和語言訓練實驗室😒👩🏽‍⚖️。除了改進教學硬件設施外,他還提出了組織各種豐富多彩的活動來提高學生學習外語的興趣🦫。

在吳誌高的悉心指導下📃,科技外語系經常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課余活動🌶:如放映外文原版電影、外語教育專題片;開展外語讀書活動👇👱🏻‍♀️,舉行各種演講比賽🪄;開展外語文娛交流活動等🎽。通過上述一系列活動的強化訓練,學生在輕松歡快的氛圍中鞏固了外語知識,提高了外語應用能力。吳誌高提倡的這種“寓教於樂”方式,在科技外語教學上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吳誌高還特別重視外語教學中的國際性交流環節。科技外語系成立不久,英籍語言專家吳瑪麗(Marian Ng)被邀請來為中、青年教師開設英語精讀🏄🏿‍♂️、泛讀🧑‍🦱、英國文學和英語寫作等課程🤷🏽‍♂️,同時她也參與學生的課堂教育活動🫃🏻,用純正的英國語言甚至英國文學灌輸師生,聽📚、說、讀🕵🏻‍♂️、寫齊頭並進🗓📉,強化語言教學效果🙏🏻。吳瑪麗還指導學生用英語來演話劇🫰🏻,增強了學生的語言表達、理解能力。此後🫘,科技外語系還邀請漢德森夫人(Mrs Hendenson)等多名外籍專家來校講學👰🏼🥲、授課。這些國際間的合作交流🫃🏽,不僅擺脫了科技外語系純粹的“只教不研”窘況👩🏼‍🦰,而且還大大地提升了教師整體的業務水準𓀒。幾年後,華東化工學院科技外語系的辦學實力、辦學質量明顯提高👩‍💼,在高校同行中可圈可點🫕,故而較早的舉辦了兩次全國高校科技外語系的研討會➰。

科技外語系獲得的成績👨‍💻,都與吳誌高的辛勤付出密不可分。1986年暑假,華東化工學院首屆科技外語專業學生畢業。由於他們在校期間刻苦學習,掌握了紮實的英語基礎知識和相關專業知識,在科技情報、技術交流🦀、外貿談判、函電交往等方面得到了全面的訓練,故而深受當時用人單位的青睞。現在,首屆及後來的多屆畢業生在國際科技情報翻譯、國際科技文化傳播、國際經濟貿易交往等領域,為國家作出了驕人的貢獻📼。

1987年,吳誌高依依不舍地離開了他為之奉獻大半生的教學、科研崗位。1989年春🧗,值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119周年校慶之際🧝🏻,吳誌高應邀偕夫人宋彬教授重返闊別了45年的母校,校方將“卓越校友榮譽金質獎”授予的他。這枚獎章告訴人們:科學是沒有國籍的,而人類世界的進步、發展是要靠掌握先進科學知識的人去為它作貢獻的。吳誌高畢生所致力的事業,對此作了最好、最樸實的詮釋🐦‍🔥。


主要論著

Tse Kao Wu. 1943. The Carbon and Graphite Electrode Industry.

吳誌高,江禮科♧,李道純.1954.塔式硫酸製造法.化學通報,(10):458-462.

吳誌高,李道純.1956.鹽酸製造和絕熱吸收製濃鹽酸.化學通報,(10):27-32.

華東化工學院等校編.1961.無機物工學——硫酸分冊.北京:中國工業出版社.

S.I.桑德勒.1985.化學與工程熱力學.吳誌高等譯.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

 

主要參考文獻

吳誌高人事檔案.沐鸣平台館藏全宗

 
沐鸣娱乐专业提供:沐鸣娱乐🎖、沐鸣沐鸣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沐鸣娱乐欢迎您。 沐鸣娱乐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