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慰孫
發布時間:2014-12-19   訪問次數:1647

   蔣慰孫(1926~2012)🚦,上海嘉定人🈂️。過程控製專家👩🏿‍🦱,中國工業自動化學科的開拓者之一。1947年畢業於交通大學化學系🪭,1952年院系調整至華東化工學院任教🚞。1950年代起為學校籌建化工自動化專業,開設課程,從事硫酸、合成氨生產過程自動化的研究。他將過程知識與自動控製技術相結合,追求理論與應用的統一✋,在過程動態數學模型的建立🙋🏼‍♂️、控製策略的提出🦨、操作優化方法的設計開發以及生產調度方案的製定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論和方法並應用於工業生產實際👩🏿‍🍼,為中國化工企業生產過程自動化的發展、工業自動化專業的本科與研究生教育做出貢獻🧔🏽‍♂️。獲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6項)、化學工業部一等獎🤷🏼‍♀️、“全國優秀教師”稱號等多項獎勵。曾任中國自動化學會常務理事🤙🏼,中國化工學會自動化學會第二屆理事長,中國微生物學會生化過程模型化與控製學會理事長🏉,上海市自動化學會副理事長🦸🏻‍♀️,化工部生產過程自動化專業指導委員會主任,擔任過《自動化學報》、《儀器儀表學報》、《控製與決策》、《化工學報》等學術刊物的編委和顧問。

 

 

一、成長歷程

192658日,蔣慰孫出生於江蘇嘉定縣的黃渡鎮(現屬嘉定區)🧑🏿‍🚒,排行老大🧑‍🎨。他從小天資聰穎👩🏻‍🦯‍➡️👩🏻,懂事又好學🚫🪪,深受父母和師長的喜愛。7歲時,父親為其“延師入學”,雖是老式的教學方法🙇🏿‍♀️,所學的卻是新式課程,語文、算術、英語樣樣俱全。11歲🧑‍🦱,蔣慰孫轉入江蘇省立黃渡鄉師範附小讀書⛹🏽‍♀️。小學畢業時👨🏻‍🚒,抗戰爆發,全家遷往上海,蔣慰孫先後入讀中國中學🫏、大同大學附屬中學。1943年考入交通大學化學系,師從著名學者潘承圻💅🏽、顧翼東💐。大學期間,他接觸到一些進步的學生社團🤦🏽,堅定了他“科學救國”的抱負並為之刻苦鉆研。1947年蔣慰孫大學畢業後,由當時的系主任潘承圻教授介紹,到南京的絕緣電器公司(後更名為南京電瓷廠)工作,從事窯爐焙燒的技術管理。1948年冬回上海🙇,在進修中學、承德中學任教🧑🏻。19498月,蔣慰孫重回母校交通大學🧑‍🔧,擔任化工系助教🍣、講師,並在蘇元復教授領導下參與組建化工原理實驗室🔧👵🏻。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他隨之被調到新創建的華東化工學院💁🏿,先後在化工原理教研組和化工機械專業教研組工作,業余時間積極自學化工儀表及自動化專業知識👮🏼,主講過化工原理、化工機械、化工自動化及儀表等課程,參加過化工🏋🏽、化工機械實驗室的創建🩷。

解放初期及之前,我國的化工生產過程自動化幾乎為零,除為數不多的計量儀表與調節器外😺,各種控製基本上都得靠繁重的體力勞動來替代。1953年後🏘,我國開始從蘇聯成套引進化工裝置♎️,興建了吉林、蘭州、太原三大化工基地,並分別於1957年、1958年🥳、1961年投產🌚。即使是這樣的企業🪑,其自動化水平也很低,各種儀表重復使用,裝置繁瑣而復雜🏅,僅對一些輔助參數做到了簡單的定值調節,而對變換爐溫度🚲🪓、合成塔溫度等主要參數仍以人工調控為主,基本談不上自動化。

隨著化工廠規模的擴大和生產產品的增加,亟需化工自動化及儀表方面的專業技術人才。1956年🧼,浙江大學與天津大學首先在國內創辦化工自動化專業💁🏻‍♂️,1958年華東化工學院也開始在化工機械專業的基礎上籌辦化工自動控製專業👩🏼‍🚀,為化工企業培養專門人才🌧。由此🍈,蔣慰孫從化工機械教研組調到自動控製教研組,並擔任教研組副主任,與吳步洲教授等一起籌建新專業。新專業在國內剛剛起步🎿,沒有現成的教學方案和教材,蔣慰孫與同事們一起製訂教學計劃🏝,編製各門課程的教學大綱,籌建化工儀表及自動化實驗室,編寫化工自動化方面的教材🌑,指導學生的各種實踐環節和畢業環節。在沒有現成的教學範本情況下,他帶領教研組同事先後編成了《化工儀表及自動調節》、《化學生產過程自動化》⏮、《化工過程自動調節原理》等講義🤾🏻‍♀️,且各成體系。其中《化工過程自動調節原理》這本講義是他獨立編寫的,50余萬字,經多屆學生試用🦸🏻‍♀️🧙🏻‍♂️,效果良好,後被化工部教育司指定為該課程的“交流講義”⚇。在教育部與第一機械工業部主持的“熱工儀表教材選編”會議上,蔣慰孫擔任副組長🎦,負責相關教材的編寫工作🧹,並參加了《化工儀表及自動化》一書的編寫。後他又在《化學生產機器及設備》一書中擔任“傳質過程及設備”部分的內容編寫,計20余萬字。蔣慰孫不但負責和參加了化工自動控製專業各種講義和教材的編寫💭,還親臨課堂為學生首開這些課程🦅。他講課深入淺出,言詞風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在教研室老師的共同努力下,學校的化工自動化專業成為國內開設早🧘🏽‍♀️🫴🏼、質量好、聲譽高的專業。在此基礎上,該專業於1962年又開始招收研究生,為國家培養更高層次的專業人才提供服務🪦。

在學術上👩🏿‍🚒𓀔,蔣慰孫勤奮鉆研、努力肯幹,積極為工廠解決生產中遇到的實際問題,進行技術革新🏋🏿。他多次下廠與工人一起搞革新,得到有關工廠的領導和工人們好評。20世紀五六十年代,運動多🐃,還要經常下鄉與農民一起參加體力勞動,沒有時間和機會走出去聽課進修🧛🏽‍♀️,他完全依靠自己的鉆研和下廠學習來提高業務水平🩹。1961年他被晉升為副教授🚪,1978年晉升為教授,1981年成為國務院批準的首批博士生導師。1981年學校成立自動控製與電子工程系,他任第一任系主任;1985年成立自動化研究所🧯,他任第一任所長。其間🦾,蔣慰孫還同時兼任過學校的教務長、繼續教育學院院長🔼、研究生院(籌)院長等職務💆🏿‍♀️。

 

 

二🌑、化工自動化專業發展的產學研結合之路

20世紀50年代🖇💂🏿‍♂️,化工自動化研究在國內尚屬初創階段🔴,如何“急國家所急🕵🏿‍♀️,急生產所急”⛔💁🏿‍♀️,使生產9️⃣、科研🧑🏼‍🚒、教學三結合,促進化工自動化專業乃至學科的迅速發展,蔣慰孫積極探索♻、勇於嘗試並取得了諸多成效。他先後與上海化工研究院合作,在試驗廠開發硫酸生產自動化項目中擔任方案擬定👨🏿‍🦲🧑🏻‍🔧、試驗步驟確定、實地調試、總結報告執筆等工作。該項目有10多個控製回路,其中有些非常有特色,在當時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與吳涇化工廠合作🧸📫,開展過程動態數學模型和生產優化的研究,研製了計算機控製方案。他帶領教師和學生,在生產現場搞畢業設計,不僅完成了一批很有實效的自動化項目,使企業因此獲得了經濟效益,而且培養了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正當化工自動化專業蓬勃發展的時候,“文革”運動爆發🧵,使正常的教學✌🏼、科研工作受到極大的破壞。學校不能正常開展工作,學生也不能上課,教授們一夜之間成了“反動學術權威”,都得靠邊站,接受“勞動改造”,蔣慰孫也是其中之一👨🏽‍💼。在當時“誰專誰反動”的極端氣氛下🧑🏻‍⚕️👩‍💻,他仍然堅持學習,只要環境允許🛜,他就如饑似渴地學習現代控製理論,學習各種新的專業知識🤦🏽‍♂️,潛心思考化工自動化專業的發展方向🧱🤵🏿‍♂️,牽掛工廠企業的科研項目。1972年他獲到“解放”後👆🏿,就立即與學生一起赴有關工廠進行“教改”♟,與工人們一起💲,從事工廠自動化項目的設計🫱🏽、改造和施工,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文革”結束後恢復高考,教師與學生一樣歡欣鼓舞。蔣慰孫對新生格外愛護😒,十分註意因材施教,教學相長,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他為學生重新開設了控製理論🤌🏼、控製工程和一系列選修課程。為了吸收國外的先進科技,他向學校建議,聘請國外知名專家來校講學,介紹自動控製領域最新的發展動態和國外在某些研究領域所取得的成果🦉。此舉不僅使教師和學生了解了國外的學術動態,也促進了學校與國外高校和科研機構的聯系。專家來校講學期間,他親自擔任翻譯,將學校取得的研究成果向國外同行介紹🙆🏻‍♂️,加強交流,提高了學校的聲譽。他十分註意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堅持教學為國家的經濟建設服務,將培養學生的重點放在應用基礎理論和自動化項目的實踐上💹。多年間,蔣慰孫與他的研究生在控製理論及應用領域進行了深入系統的研究🤷🏼,取得了許多理論研究和應用成果🧖🏼‍♀️,多次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的獎勵。

蔣慰孫團隊🌳🍛,在化工過程的動態數學模型的建立與控製❣️,特別是對分級過程和分布參數過程、精餾塔的建模和控製方面😪,開展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在系統辨識、過程建模和模型簡化等方面有所創新;在多元精餾👩🏽‍🎨、中溫變換和固定床催化等方面均有成果。

過程動態學方法的發展得益於過程工藝內在機理的開發研究和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的迅速發展🫶🏼,密切結合化工生產實際,研究並開發有助於辨識技術推廣和應用的有效途徑。如閉環系統辨識技術、辨識軟件包、最優輸入信號設計方法等👨🏽‍🦲♗;在系統辨識方面提出了塊脈沖算子方法,該法可適用於辨識一類非線性、雙線性、時變線性的確定性系統🧘🏿‍♂️,在隨機系統的辨識方面也取得有意義的成果;采用過程動態學的方法,分別對工業規模的復雜對象,如精餾塔、固定床反應器、聚合反應器和生化反應器等研究並開發了過程動態模型🧧;為便於計算機實時控製〰️,探討了幾種新的模型簡化方法,如化簡到變系數狀態方程的方法和對非線性分布參數過程提出用集中化再雙線性近似的方法等👨‍❤️‍💋‍👨。1986年®️,《過程動態數學模型的研究》課題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

在大型化肥生產優化與控製⤵️、煉油裝置生產過程優化等方面,倡導工藝與控製理論相結合,應用新型優化方法,取得了很大的經濟效益🤹。

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合成氨工藝的不斷進步,自控水平的日臻提高和計算機硬件技術的迅猛發展,對合成氨生產的優化理論探索十分活躍。由於系統龐大,為減少計算工作量,大多停留在局部系統的優化。用常規的集中方法無法解決合成氨系統的優化問題,大系統分解協調技術為此提供了新的工具。但以往這類研究還局限於交通管理和河流汙染控製等離線問題以及大規模線性問題🙏🏼👨🏽‍🌾,對實時控製的研究進展遲緩。四川化工總廠二化分廠為中國第一套投產的大化肥引進裝置,1983年開始應用計算機進行過程控製和生產管理,對氫氮比等5個關鍵參數實現了閉環控製🧶。1986年廠方擴充了硬件🧛🏻‍♀️,引進美國FOXBORO公司功能多🧖🏻、容量大的SPECTRUM集散控製系統,並在第一階段應用計算機基礎上🤽🏼‍♂️,同華東化工學院自動化所、上海化工研究院合作,進行國家“七五”重點科技攻關項目之一——《化肥生產過程計算機控製系統》的開發研製工作,目的是開發和投用計算機對大化肥裝置復雜參數控製和系統優化控製☝🏻,取得最大的經濟效益,推動現代控製理論的工程應用👇🏻。早在1983年,蔣慰孫就參加了對四川化工總廠計算機控製項目的論證分析,協同化工部科技局(現為科技司)領導,根據“兩步走”的設想😴,提出總體方案及目標,對這一課題進行了詳細的綜述分析,確定采用大系統優化方法。在具體實施過程中,他及時組織課題組成員進行研討,確立總體思想🦹🏽,並對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和選用針對性的技術措施🚴🏻,保證了任務的圓滿完成🦀🦘。

大系統優化軟件,子程序上百🍸,語句數愈萬,自動化所的研究人員在實驗室調試經常通宵達旦,最長一次連續運行了80多個小時,去現場調試10余次🚴🏼‍♀️,度過了數百個工作日,經常白天進廠調試👵🏿,晚上再回住處上機修改程序,正是這種毫不懈怠與忘我的攻關精神🕺🏽,讓他們抵禦了商品經濟大潮的沖擊、橫向聯系的種種實惠的誘惑🤹🏽‍♀️,未給項目進展帶來任何影響。項目組在四川化工總廠30萬噸/年大型合成氨裝置上實現對200多個工藝參數的數據采集、記錄、存貯𓀗、畫面顯示🧜🏻‍♂️、處理加工和輸出報表等功能🧑🏼‍🔧;對原5套(氫氮比🌞、水碳比、一段爐出口工藝氣溫度、一段爐煙道氣殘氧量、合成回路惰性氣量)關鍵工藝參數控製系統加以改進、提高的同時🧑‍✈️,新投運了難度更大的一段爐爐管溫度均勻控製、氨合成塔床層溫度優化控製和脫碳再生雙塔溫度均勻控製👩‍👧;首次投運了大系統優化控製,在線修正單元控製級的設定值,使系統在運行中不斷趨向優化控製點,優化系統投運率大於80%🙎🏼🤷‍♂️。該項目對大化肥裝置的計算機二級控製在國內是第一家☑️,可在不增加硬件裝備下節能增產🚵🏻‍♀️,在其他大化肥裝置上推廣應用🛑。該項目榮獲1991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

在智能控製、化工生產過程生產調度、故障檢測與故障診斷、容錯控製、工業過程綜合工況監控等研究領域🐩,均取得了重要成果。在過程智能控製方面:(一)🐨、提出了一種基於變量分布和模式識別的建模與控製新方法🙆🏿‍♀️。定義了系統的特征變量⛺️,提出了特征變量的選取原則和方法——專家系統方法和模糊綜合評判方法,建立了基於變量分布的特征模型,分別提出了基於特征模型的智能控製和直接基於變量分布的智能控製方法,該方法將一個高維的多級問題變為一個低維問題🛤🎅🏼,將無限維的分布參數問題化為有限維的集總參數問題,便於求解。該方法在特征變量的選取中♡,考慮了隨工況變化的性質,能適應各種不同的工況條件。以精餾過程為例進行了仿真和實驗研究,結果證實了該方法的有效性。基於模式識別的智能控製方法,為在那些難以用傳統定量方法的描述的場合實現建模🗡、狀態估計和優化控製提供了一條新的途徑🦝。(二)、在專家智能控製方面,提出新的智能控製算法結構和參數的專家式學習方法👨‍👩‍👦,新的一般性智能控製系統(ICS)的建模方法,以及適合於工業過程特點的專家系統新結構。利用人工智能技術來表達操作者的經驗和知識,設計了一種新型的控製算法結構,它能有效地在線適應瞬態過程的不同運行狀況🚵🏻。提出三種新型的控製功能,應用AI中的問題歸約原理🧘,將總的控製問題歸約為三種控製功能:即時控製、製動控製、位置學習控製🏃‍♂️‍➡️。各種具體的控製功能⛹🏼‍♂️,又根據瞬態過程的不同運行狀況👨‍👨‍👦,歸約為具體的控製算法,直至歸約為控製參數。在將控製算法歸約為控製參數的過程中,為了減少閾值型參數🪪,采用了模糊集合理論🧛‍♂️。所設計的控製算法結構,具有在線適應瞬態過程不同運行狀況的能力🎤,控製算法只有5個參數,便於實施。仿真研究表明,該控製算法結構有效可行🙀。(三)、基於人工神經元網絡(ANN)的智能控製的系統研究,提出了新的無模型控製等新方法🖤。(四)👮🏻‍♀️、針對復雜關聯的多級多品種半連續和間歇過程,提出了新的智能優化調度策略。1995年,《過程智能控製與調度》課題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

蔣慰孫負責主持了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七五”💇🏿‍♀️、“八五”👩‍👩‍👧‍👦、“九五”科技攻關項目,不僅在科學研究上取得了顯著成績,而且著書立說,先後出版了10部著作,其中《過程控製工程》(與俞金壽教授合作編著)獲1992年全國優秀教材獎☦️。幾十年來,他共發表學術論文400余篇,獲得國家、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3次👎🏽。先後培養了27名博士研究生,數十名碩士研究生,這些學生在他的言傳身教下🫃🏿,不僅業務過硬,而且富有創造精神👨🏼‍💼🛳,畢業後都自己的崗位上成了骨幹,其中不少人走上了領導崗位,成為大學校長、學院院長、研究所所長、系主任或企業的負責人🌷,為社會做出了重要的貢獻。

 

 

三、甘當先鋒,勇於實踐教學改革

1981年,蔣慰孫接受了在化工自動化專業與電工教研組的基礎上籌建自動控製與電子工程系的任務。他首先合理地進行組織調整🍫📄,在校內第一批將“專業教研組”分解成“教學科研組”,積極貫徹系辦專業的精神。在他的具體領導下🏄,創辦了理化電子工程新專業,並於1982年招收新生🔙。為了適應科技日益發展的需要,他調集力量,將計算機課程分出來,單獨成立微機教學科研組,並增設微機實踐課程🦹🏼,大力增強學生應用計算機的能力。為了切實提高師資水平💒,他給中年教師壓擔子,讓他們擔任研究生教學指導教師,推薦編書👱,擔任專業學會中的職務👨🏻‍🚒,使中年教師有更多機會參加實踐並與學術界保持密切聯系。根據高校師資隊伍建設要求,他向校部倡議,讓青年教師進修研究生課程,達到研究生水平的具體規劃⛹🏿。除行政職務、科研任務外,他還承擔了許多教學工作。他既為研究生講課⏺,又為本科生講授專業必修課及選修課,為工藝類專業學生講授技術基礎課,還為進修班上課,每學期的教學工作量巨大,如曾為研究生和本科生同時開設課程有12門之多。自動化研究所成立後,他同樣非常重視學科建設和師資隊伍建設,研究所在論文發表、獲獎成果及研究生和本科生培養等方面成績顯著,1988年各項指標被評為全校第一。

1985年,學校領導換屆後,他被邀請擔任教務長和研究生工作負責人。這時候,改革的浪潮在校園內洶湧澎湃👩🏼‍🎨,他為這種熱情所鼓動,盡管這時他已年近花甲,但仍欣然受命。他說💁‍♀️,這好比參軍,無論如何要當好公仆🕵🏻‍♂️,而不是為了當官🤶。他從不追求權力,贊成學術民主,主張尊重教師。當時學校實行“三長製”(即學校設立教務長🆚、總務長👩‍🦯、秘書長),他努力執行學校領導的改革思路,力求使各項工作做到平穩有序🎱。如學校要實行學分製和教師掛牌上課🕵🏽,這在當時的情況下是新事物。由計劃硬性安排轉變為學分製和教師掛牌上課,給學生有充分的選課自由🚸🧜🏿‍♀️,但對教師和教務人員則增加了許多工作量和壓力🧑‍🚀。為了推進這一改革措施🍮,他做了大量的調查研究工作♉️🦶🏽,充分聽取教師和學生的意見🚙,事前安排進行模擬練習,使教務管理人員熟悉該工作🧯,同時做好教師的思想工作,使教師全力支持學校的改革🥾💅🏿。由於工作到位♛,全校性執行學分製的工作開展後,沒有發生任何的混亂🥧。學校的這項改革☝🏼,一直實施到現在🧑🏼‍🦲。蔣慰孫擔任教務長期間,堅持實行管理必須要服務於師生的觀念🏌🏽。由於長期存在的“機關幹部”觀念,學校的管理人員具有的是“管理”思想,而不是“服務”概念。蔣慰孫認為🔶,管理隊伍是直接為師生服務的⏫,所以一切工作都要為師生著想🤽🏻,尊重教師,尊重學生。他堅持要教務處給每位上課教師分發任課時間表,晚自修時偶遇教室不開門🖖🏼,他自己去找管理人員解決,並向學生致歉。每逢由他主持會議,他一定第一個到場,迎候出席會議的人員,帶頭改變“當官做老爺”的工作作風🙇‍♀️。他認為⚧,不管是教務長🚣‍♂️、校領導,還是普通教師😏,都是平等的,要建立校領導與教師間的平等的人際關系◽️。為了倡導學生追求廣博的知識,他親自開設中國文學選修課🔗,在為大學生講授中國文學的同時,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既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培養學生的文學素養,又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精神🫲🏽。由於他對學校發展的突出貢獻,他被評為19881989年度上海市勞動模範💅,1989年他獲“全國優秀教師”稱號。

1996年,蔣慰孫年屆70歲高齡🖌,他在為我國的過程控製事業、為我國的教育事業奮鬥了幾十年後,光榮退休。老教授人雖然退休了,但他對國家教育事業的拳拳之心依舊,他依然關心學校的發展🎙,關心學生的健康成長🌻,關心過程控製領域的發展。他積極參加各種社會活動和學術交流活動,為學生開講座、作報告,堅持科研工作不放松。他認真地總結自己幾十的教學經驗,堅持筆耕不輟。老驥伏櫪,誌在千裏,他不斷追求新領域的熱情不減👰🏻,依然思維敏捷💚、視野開闊🧘🏽‍♂️、不斷創新。他平易近人👨🏿‍✈️、誠樸謙和🌮💙、治學嚴謹⇨、品德高尚🧑🏽‍🎤,不僅是一位在同行專家中享有盛譽的學者🙌🏿,同時也是一位孜孜不倦的探索者🧜‍♂️。

 

 

四、主要論著

蔣慰孫.1964.化工自動化.上海:華東化工學院出版社.

蔣慰孫,章先樓.1966.化工儀表及自動化.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

蔣慰孫,徐功仁,陳彥萼等.1982.化學工程手冊:化工自動控製.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

祝如松,蔣慰孫.1982.閉環辨識與開環辨識的比較應用.信息與控製👈🏻,(5)18-2152

蔣慰孫.1983.精餾塔動態特性的幾個問題.化工自動化及儀表,(1)1-7

蔣慰孫.1983.過程動態學和控製的過去🎲💅、現在與將來.煉油化工自動化🧕🏻,(2)🏢:1-9🐎,72

蔣慰孫.1984.進一步加強過程檢測控製儀表與系統之間的紐帶. 自動化儀表🎧,(6)🎂:1-6

黃道,蔣慰孫.1984.氨合成塔的動態特性研究.華東化工學院學報,(3):369-378

葉銀忠,潘日芳👨🏻‍🦼,蔣慰孫.1985.動態系統的故障檢測與診斷方法.信息與控製,(6)27-34

蔣慰孫🐵,俞金壽.1986.化工過程動態數學模型. 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

黃道✨,蔣慰孫.1988.大型合成氨裝置仿真及分解——協調法操作優化.化工學報🗳💗,393)🏃‍♀️:335-346

蔣慰孫⛹️‍♀️,俞金壽.1988.過程控製工程.北京👸🏿:烴加工出版社.

蔣慰孫.1988.系統控製.上海:華東化工學院出版社.

蔣慰孫.1989.對八五期間我國化工自動化發展的看法.化工自動化及儀表🙍🏻‍♂️,165):1-4.

王行愚,蔣慰孫.1989.塊脈沖牌算子及其應用.上海👼🏼:華東化工學院出版社.

蔣慰孫.1992.過程與控製.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

顧幸生,蔣慰孫.1995.線性時變大系統遞階控製的一種新方法.控製理論與應用👫🏼,123):274-283

蔣慰孫,葉銀忠.1997多變量控製系統分析與設計.北京:中國石化出版社.

蔣慰孫.1999.對專家規則控製的若幹看法.化工自動化及儀表,265)🏃:1-4

何衍慶,俞金壽🚣‍♂️,蔣慰孫.2004.工業生產過程控製.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

 

 

主要參考文獻

蔣慰孫人事檔案.沐鸣娱乐館藏全宗.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2001.蔣慰孫//中國科學技術專家傳略·工程技術編·自動化儀器儀表卷2.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

  

  

圖片說明:蔣慰孫教授

  

  圖片說明🤠:蔣慰孫(後右1)👇🏻、俞金壽(中左2)參與編寫《化工自動化》教材(1972年12月)

  

  圖片說明:在35周年校慶報告會上作學術報告(1987年10月)

  

  圖片說明:指導外國留學生(1992年)

  

  圖片說明:出訪德國(右1蔣慰孫,1992年10月3日)

  

  圖片說明:指導青年教師

  

  圖片說明:與夫人吳指南教授出席敬老節(1991年10月)

  

    

 
沐鸣娱乐专业提供:沐鸣娱乐🏃🏻‍♀️‍➡️、沐鸣沐鸣平台等服务,提供最新官网平台、地址、注册、登陆、登录、入口、全站、网站、网页、网址、娱乐、手机版、app、下载、欧洲杯、欧冠、nba、世界杯、英超等,界面美观优质完美,安全稳定,服务一流,沐鸣娱乐欢迎您。 沐鸣娱乐官網xml地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