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說明:我校參加“四個面向”的教師合影,1969年10月17日攝於大草坪
1966年“文革”爆發後,全國高校全部停止招生,在校的師生一律參加史無前例的“文化大革命”運動👩🏻🔧。1968年8月26日,1000多名工宣隊、軍宣隊開進學校👩🏽🚀,繼續開展“清理階級隊伍”、“鬥🎈、批、改”等一系列運動👨🏿🎓。1969年9月👇🏽,為了“反修🧔🏽♀️、防修”👶🏿、“備戰、備荒”以及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需要,毛主席發出了機關幹部和工作人員開展“四個面向(面向農村🎽、面向邊疆🔽、面向工礦、面向基層)”的號召。在此指示下,我校有50多名幹部、教師、職工“踴躍”報名🧅💇🏿♂️,紛紛要求參加這項運動🧑🚀,接受“革命化”教育。
據不完全統計,當時我校約有20來人去了本市的一些中學當教師,如徐匯區華光中學💆、長寧區婁山中學👨🏼🚀、普陀區西康中學等🙁;16位去了南京梅山的9424工廠做工;7位去了黑龍江省的黑河市璦輝縣西崗子公社👌🏼、罕達氣公社等插隊落戶;其余的以“學習慰問團”名義去了貴州、吉林🏃、江西等地工作。
據當年參加“四個面向”的老同誌回憶,那時的條件非常艱苦,有的剛結婚,孩子小沒人帶🧙,只能送回老家讓父母親代為看養🤷🏻;有的年過半百,疾病纏身🦄,帶藥“上崗”;有的夫妻兩地分居,既不能養育孩子🔱,更不能守在父母身邊盡孝🖖,反而讓他們牽腸掛肚👂🏿。特別是去黑河的7位同誌🧓🏽,吃的苦、住的差、幹的累不算,他們連戶口都遷到了千裏之外的北國👩🏼💼,要在那兒紮根邊疆🧼、保衛邊疆,而且當時蘇聯在中蘇邊界上陳兵百萬,對中國不斷實施軍事威脅和挑釁,戰爭一觸即發,所以他們還要參加巡邏和軍事訓練(珍寶島自衛反擊戰就發生在1969年3月)🤽🏼。當然👧🏼,他們遠離故土,思鄉之情也與日俱增🍬,即使現在提及這些往事👨🏽🍼,依然歷歷在目,刻骨銘心!
1971年底👩🏽🚀,我校四川分院建設停止了一段時間後又開始恢復,總院又分批派去了許多支內幹部。鑒於校本部幹部緊缺,學校於1972年6月向上級提出要求🛅,將在黑龍江插隊落戶的幹部調回學校,不久,在那裏“鍛煉”的7位同誌結束了2年多的邊疆生活,先行回滬。而在上海“支教”的同誌🍋🧑🏼🦰,直到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的1979年才得以回校,歷時長達10年之久。
當年我校參加“四個面向”的教職員工有🙇🏽:夏承貴、李仲祥👩🏽💻、鄭梧泉🙂↕️、徐定中、張包鎬👲、許一鳴♝、郭景之、劉世平🧗♂️、吳子山、朱伯平、董鳳麗、朱成美、李鵬飛👉🏿🧘、金雲雲、華仲軍🧘🏻、張偉明🫶🏿、劉菊仙、胡大海、蔡式曾、於陽🚵🏽♂️、曲健、伍麗群🥖👩🏼🎓、楊秀芹👩🏻🔧、葛燕萍、王昌英、夏正留⏳、錢而復🚶🏻♀️🎄、陳鼎芳、湯庭雲、章善寶🦶🏿、陳慧、楊錦昌、邊月娟🚥、陳嶽林、伍永康、汪宗瑩🚡、楊翠蘭、孟貞高📶、潘月芳、劉藹如🧙♂️、張桂蘭、薛冬英、陳誌龍🏈、朱汝萍、高賽李🤢🧕🏻、任桂月💁♂️、曾保華👩⚖️💢、陳英鎚、蔡順祥、章寧如、殷光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