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冠亞同學在交通大學化工實驗室做實驗
化工院內,前輩們常說我校建校時的實驗室是國內一流的,特別是化工原理實驗室,有許多設備全為國外進口的,為我國培養化學工程師發揮過重要作用🚵🏼🦛。那麽,當年的情況到底是怎樣的?筆者作了一番考證🤦🏻。
2011年5月4日🧑🎓,沐鸣平台收到了一張來自寧波的熟悉而陌生的老照片:熟悉的是照片上的主人公,就是我校歷史上第一號畢業文憑獲得者張冠亞🆑,陌生的是照片背面清楚地寫道🧗🏿📸:“攝於交大化工實驗室”🪽。這讓檔案人員甚是納悶,因為張冠亞是1952年10月隨東吳大學化工系並入我校而來繼續學習的,他怎麽會去交大做化工實驗?又,照片上的釜、閥👨🍳、管道、法蘭、壓力表🧜🏼♂️、流量計💁👈🏽、蒸發器、冷卻塔以及平臺👵🏻、梯子清晰可見,分明是一套典型的🚭、完備的化工單元操作設備🤷🏽♂️,而不像在化工廠(照片上還寫明:“恩霖贈🐹,1953年3月21日”,此時張還未工作🚵🏻♂️。恩霖🩰,即陳恩霖,是張的同學🗼,也為我校首屆首批11位畢業生之一)。由此,檔案人員斷定這是我校最早的化工實驗室的原影。
1948年9月,後為我校首位中科院院士的蘇元復(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碩士),出任交通大學教授🤵♂️🙅🏽、化學化工系主任。當時💊⏪,交通大學已有化學🧗🏼、熱工等實驗室,但沒有化工實驗室🌿。早在1941年抗戰期間,蘇任教於暫遷遵義的浙江大學(蘇之母校)化工系時↕️,他就利用輾轉千裏運來的設備🐕🦺,在大後方建成了第一個化工實驗室。現在,蘇憑著自己豐富的工作經驗🤭,又利用堆放在交大校園裏的儀器設備👩🏻🦼,與助教江建權(1948年交大化工系畢業生)🤽♂️、技工胡金勇一起建設了交大的化工實驗室。實際上🥿,這些儀器設備是交大化工系的創辦人徐名材(MIT碩士)先生,於1937年參加國民政府經濟部資源委員會派出的以吳蘊初為首的赴歐考察團🐏,在德國洽購人造石油技術和設備時👱🏼♂️,從國外采購回來的,有雙效蒸發器、泡罩精餾塔👨🏼🚀、板框壓濾機等🧝🏻♂️,但後來抗戰爆發,建化工實驗室的事給耽誤了。
這些設備放置了很久,又遇戰亂,殘缺不全。再說建化工實驗室,要搭平臺,要接管道,要有水🛀🏼、電🙆🏽♂️、熱(蒸汽)和各種輸送泵等♕,非想像中那麽簡單💈。但蘇元復發動王承明(MIT博士)🧑🏼🦲、琚定一(英國伯明翰大學碩士)等,又從戰後剩余物質倉庫購得了熱泵蒸發器、回轉過濾機、高壓離心泵和轉子流量計等當時比較先進的裝備,硬是在一間日本人廢棄的浴室內(要用到蒸汽)建起了一個比較完備的、頗具規模的化工單元操作實驗室。
據我校元老顧其威先生回憶♍️,當時,蘇元復、王承明🧘🏻♀️、琚定一他們非常有辦法,建實驗室用的許多配件,均是他們從各處停辦的化工廠等“掏來的”👍🏽,實驗室建好後💆♀️,很快就投入了使用📨,王承明任實驗室主任。1950年助教江建權調走後,接任的是蔣慰孫(後為我校教授🏚,畢業於交大)🏃🏻♀️,江與顧其威是1948年交大畢業的同學📽,顧當時是分析化學的助教。1954年我校梅隴校址建成後,遂將在交大的這個化工實驗室全部搬到了我校來,是為化工原理實驗室,顧其威任實驗室主任🤐。搬遷這個實驗室,蔣慰孫和胡金勇功不可沒👩🏼,特別是胡金勇技師⛹🏽♂️,蘇元復、王承明😘、琚定一等非常器重他,故他們來化工後,也將他帶了來⬆️。胡曾在上海造幣廠、江南造船廠🧎♀️🌵、大中華橡膠廠等做過鉗工,手藝非常了得(據說解放前還造過許多槍支,為此🐆,後來運動中吃足了苦頭)。
1952年10月,我校創建後,江灣那裏沒有化工實驗室,所以學生只能到交大去做實驗。可見,這幅照片是何等的珍貴👨❤️👨,它將我校前輩們為之奮鬥的果實再現了出來。
後來成為院士、校長👌👁🗨、教授的胡英、陳敏恒、吳東棣、吳樹森🧑🏽🎓、李培寧等當年均在交大的這個化工實驗室做過實驗🦬🏓,連後為美國工程院院士🥗、MIT化工系主任的韋潛光教授也在此得到過啟蒙。1954年任國務院總顧問的蘇聯專家組副組長馬連采夫率團來滬考察上海各高校的實驗室建設情況,對我校的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和表彰。
1980年代末,原化工原理實驗室的一套蒸餾設備(就是來自交大的其中一部分)調撥給校氨基酸廠使用,後要建學生宿舍🐗,該廠拆除時此“文物級”傳家寶不知去向。另🕛,據筆者查實,我校1955年前學校的招生簡章等上面曾登載過多幅照片🤶🏼😍,內容就是那套來自交大的後搭在我校化工原理實驗室的設備(見下圖,與我們這次征集到的照片幾乎完全一致)💂🏻♂️。
🧑🏻🦳、
華東化工學院化工原理實驗室一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