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9型有機玻璃薄型矢量對數雙面計算尺
說起計算尺🦂,現在的年青人自然不知所雲📁;但50開外的知識分子🏄🏿♂️,特別是科技工作者⛹🏻♂️,那絕對記憶猶新,它可是他們當年學習、工作上的得力助手,一天也不能離開的必備工具。
在上世紀70年代末🎺,一種用來方便計算加🧚🏿♀️、減、乘、除四則運算等的便攜式計算器(不是計算機)誕生之前🧑🏻🍼,民間所有的數目計算都有賴於算盤(亦稱珠算👱🏽🚯,有專門的口訣👩🏽🎨,是中國人發明的👨🏻🦽➡️,有數千年歷史,與造紙術、火藥🧑🧒、指南針、活字印刷術齊名)🙋🏻,但科學計算方面多用一種攜帶方便、操作靈活、計算快速、功能眾多的計算尺來代替,因為算盤在科學計算上有很大的局限性🔵🚪,它對多種函數的計算束手無策,然計算尺拉動幾下就能快速計算出結果來,而且還能進行連續運算(類似於計算器的存儲功能)🙊🏋️♀️,故深受廣大科技工作者的青睞🚣🏽♂️。當年,但凡理工科的大😈、中專學生⚰️,人手必有一“尺”,而且必須熟練掌握它的操作使用方法👷🏿♂️,否則,幾乎難以完成學業🏫。
計算尺(slide rule)是17世紀上半葉由英國人發明的✏️,清朝康熙年間傳入中國🏛🏃🏻♀️,史載康熙皇帝是我國使用計算尺的第一人。計算尺的計算原理與算盤完全不同🚵🏻,它是運用對數原理來進行數學運算的,也正因為此,它不能做加、減法,但它在科學計算上有強大的優勢,故而普及、流行甚廣。當年我校有關部門每年要從上海計算尺廠代為學生購買上千把回來,好的(硬塑料材質)十幾元一把,便宜的(硬製版材質)一元一把,但都能使用🤳🏻。
如今🦏,計算工具鋪天蓋地🆕,無處不有,當年曾經有過200多年輝煌歷史的民用計算尺早已壽終正寢,成為“古董”而消失在人們的視野中♓️。由於計算尺也陪伴過華理(原來的華東化工學院)走過了30個春秋,故有心的沐鸣平台人員收藏了兩把🔗:蘇元復院士用過的1009型有機玻璃薄型矢量對數雙面計算尺(約1960年代公私合營上海四達尺廠出品)和作者恢復高考後來學校讀書時用過的1015型飛魚牌計算尺(上海計算尺廠即原四達尺廠出品),以作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