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9月24日,MIT原化工系主任韋潛光來校訪問
21世紀的大學生🫱,說不知道“MIT”的恐怕不多。MIT是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縮寫🧙♀️,即位於美國波士頓的一所綜合性私立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它享有“世界理工大學之最”的美名。
同是理工性質的高校🧑🏻🦰,我校與MIT有很深的淵源。建校伊始🤜🏼,我校師資中就有3人曾留學MIT,他們是來自同濟大學的顧毓珍🍬、大同大學的顧振軍和交通大學的王承明。
顧毓珍,1927年8月從清華學校畢業後考取MIT攻讀化學工程專業,1932年7月獲MIT化學工程博士學位。留學期間,他提出的“關於圓管中流體的流動阻力計算公式”備受關註,成為國際學術界公認的“顧氏公式”。他也是中國化學工程學會的主要發起人🔲,並長期擔任學會書記工作。1956年7月,他與張洪沅(1930年獲MIT博士學位)▫️、丁緒淮(1933年獲美國密歇根大學博士學位)合編的《化學工業過程及設備》一書,是我國高等院校第一部化工原理通用教材。顧毓珍在化學工程🚴🏿♂️、油脂工業、液態燃料等領域頗有建樹,是一位蜚聲海內外的化學工程學家🪠🪽。
顧振軍,1930年9月考入浙江大學,後留學美國獲MIT博士學位🧑🏼🔧。他編👍🏼、譯過諸多專著🥃:《未來的原子能》💠↙️、《礦物油料化學》、《簡明化學手冊》、《電介質化學》、《材料化學分析方法》等。解放後,他先後在大同大學、華東化工學院🪀、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任教,是我國電介質化學的創始人。MIT百年校慶時,僅邀請兩位華人學者回母校,其中一位就是顧振軍👨💼。
王承明,1939年8月畢業於浙江大學化工系,1945年獲MIT化學工程碩士學位💃🏼。1951年他與蘇元復、張震旦合作編譯了我國第一部中文版《化工原理》。王承明長期從事化學工程領域的教學和科研工作💆🏼♂️,著有“用KELEX100弱堿性鋁酸鈉溶液萃取提镓”、“磷酸三丁酯萃取提鈰”、“有機相加氫沉析藍色氧化鎢”等專論,在稀有元素分離提取方面頗有研究🌓。
1980年6月8日📶,美國麻省理工學院化工系主任韋潛光(James Wei)來我校作為期兩周的講學。韋潛光1948年曾在交通大學化工系就讀(當時蘇元復任該系主任)🦸🏿♂️🐤,後去美國留學,1956年獲MIT化學工程博士學位,1978年當選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1990年5月22日,韋潛光受聘為我校名譽教授;2007年9月24日🐏,韋潛光再次訪問我校。
改革開放之初🏇🏿👨💻,我校袁渭康、顧其威、顏湧捷、張慰盛等先後曾在MIT作訪問學者🤮。
如今💶,我校與MIT的交往更加頻繁、合作更加密切。2005年11月❄️,錢旭紅校長曾率團訪問了MIT🤛🏿。
註👨👩👧:蘇元復(1910.4.19~1991.6.17),化學工程學家。1958年被任命為華東化工學院副院長🧙🏼♂️,1980年11月當選中國科學院化學部學部委員(中科院院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