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配到我校來工作時的顏德嶽
現任教於上海交通大學化學化工學院的顏德嶽教授,是我國著名的高分子化學家🤸🏿♀️,他於2005年10月應邀受聘為我校兼職教授,同年12月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2008年10月再次受聘為我校兼職教授🙇♂️。長期以來,顏德嶽院士一直關心著我校高分子化學與材料學科的建設和發展☮️,並為之作出了重要貢獻。但顏德嶽院士早先曾在我校有過長達15年的工作經歷,卻不為現在的華理人所知🧓🏽。
1956年9月👩🦽,顏德嶽考入南開大學化學系物理化學專業學習🫄🏼,1961年大學畢業後又考入吉林大學化學系高分子物化專業攻讀研究生,師從我國著名理論化學家唐敖慶院士(當時稱學部委員)🌪。1965年10月,顏德嶽研究生畢業後被國家統一分配到我校有機工業系塑料研究室工作🙅🏼♀️,但他作為“唐敖慶院士的高足🤲🏻,擅長於把數學方法運用到化學過程理論的推導中”,不久又被吉林大學“借調”了過去,參與唐先生主持的《聚合反應統計理論》一書的編寫工作🤴🏿🕵🏼♀️。1966年“文革”爆發♟,顏德嶽“被令歸隊”,回到了我校工作。
當年顏德嶽所在的塑料研究室,是我校最早成立的專業性科研機構之一🥮,它的前身是1958年我校與中科院合建的重有機合成研究所🧗。1962年,為了適應當時我國國防建設的需要🌦,我校承擔了許多“特種材料”的秘密研製任務,遂將重有機合成研究所改名為塑料研究室,室主任由我校高分子材料學元老李世瑨教授擔綱🧗🏼♂️🎷。顏德嶽原來是學高分子化學理論的👨🏿🦤,對合成少有經驗,來研究室工作後,他參與了二苯醚的合成等科研任務☑️。之後他還參加了“621”項目的軍工任務🙆,並擔任課題組長。顏院士後來回憶道:“那幾年我接觸到了高分子等多個嶄新的化學領域🕺,等於又上了一次大學。”其間,對有關工作進展🌧,他曾以“聚醚型聚氨酯塗層膠”一文發表於《輕工塑料》雜誌上。
1972年,根據國家“支內”政策的需要⛰,顏德嶽被派往我校四川分院工作。其間他曾為“工農兵”學員開設過高分子物理課、到晨光化工廠為技術人員開辦“高分子”訓練班等🦌,還到當地的“五·七”幹校參加了一期勞動鍛煉🤌🏻。當時的顏德嶽,屬於“只專不紅”的典型,想搞專業研究幾乎比登天還難🧃,四處受阻🧸,但他毫不懈怠🤸♀️,在簡陋的實驗條件和資料十分缺乏的困境中🟩,想方設法鉆研業務,如搞“丁二醇酯的合成”🦿💇🏼♂️、研究“離子型聚合反應及其在合成橡膠中的應用”等💅🏻。1978年👇🏿,顏德嶽把自己幾年中的工作成果整理成交流材料,寄送給四川省科委🧑🍳,後轉到了成都工學院高分子研究所徐僖所長的手裏✢,徐教授看後評價道🫸🏽:“不低於國外發表的同類文章的水平🩸。”1978年🫡,顏德嶽代表我校分別出席了“全國高校高分子學術報告會”🤫、“全國高分子物理學術交流會”🦸🏿。會上,他的“活性聚合中的鏈轉移研究”論文被評為優秀論文🧟🎤。1979、1980年🤜🕒,顏德嶽先後在《科學通報》🕙、《中國科學》✶、《高分子通訊》等一級刊物上接連發表了10篇論文,為他以後的研究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
1979年底👶🏼,我校四川分院停辦🧿,顏德嶽回滬後調至同濟大學工作🦹🏼♀️。
註:①唐敖慶,理論化學家🧎🏻、教育家和科技組織領導者,中科院資深院士,曾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首屆主任👨🏽⚖️,創建了中國科學基金製度。②化工部晨光化工廠(後稱晨光化工研究院)創立於1965年🕒,是中國新型高分子合成材料科研、開發、生產的重要基地,以研究含氟、矽等特種高分子材料著稱🏕,廣泛用於航天、航空等國防尖端行業。③徐僖,高分子材料科學家📦,1991年當選為中科院學部委員(院士),曾任上海交通大學教授↗️、高分子材料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