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隨著我國國民經濟的恢復和各項社會改革的深入推進😂,科學技術的發展問題、知識分子的問題已經擺上了黨中央的議事日程。11月23日😒🤾🏼♂️,毛澤東主席召集中央書記處會議👐🏽,商定召開全面解決知識分子問題的會議,並決定成立由周恩來總理負總責的中共中央研究知識分子問題的10人小組。
1956年1月14日,中央召開專門會議🧗♂️,周恩來做了《關於知識分子問題的報告》⏏️,他提出🧽:“要在12年內,就是要在‘第三個五年計劃’期末👰🏿,使我國最急需的科學部門接近世界先進水平,使外國的最新成就🫃,經過我們自己的努力很快地就可以達到👨🦲。有了這個基礎,我們就可以進一步解決趕上世界水平的問題🎡。”
在周總理這篇報告的鼓舞下🧑🍼,全國上下形成了一股“向科學進軍”的熱潮🤾🏻♀️。1月31日,國務院召開有中國科學院、國務院各有關部門、高等學校的領導人和科技人員參加的製定科學發展遠景規劃的動員大會🚴🏽♀️。2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批準成立國務院科學規劃委員會✭。在這個委員會的領導下🧧,我國科學家經過長達半年之久的努力🙇🏿♂️,製定了《1956~1967年科學技術發展遠景規劃綱要(草案)》😺。這部文獻提出了重要的科技研究任務57項,涉及研究課題600多個;整個規劃加上它的附件🐨,全文長達600多萬字。這部規劃的出臺,不僅解決了我國“第二和第三個五年計劃”國家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中迫切需要解決的一批科技問題🫅👩🏻🦽,而且還為原子能、電子學、半導體☝🏻、自動化、計算技術、噴氣和火箭等新興科學技術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曾長期主持全國科技工作的聶榮臻元帥在多年後憶及這部《規劃》時✬,不無感慨地將其譽之為“我國科學技術發展的藍圖”🐇。
在此背景下,我校也積極響應“向科學進軍”的號召🏊🏻♂️:在1956年4月4日製定了《華東化工學院十二年規劃(草案)》(以下簡稱《規劃》)👨🦼💑。該《規劃》主要對今後12年學校的各項具體任務進行了總體規劃,其中包括人才培養、專業設置🤦🏼、教學改革🤹🦻🏻、科學研究、基本建設等幾個方面👵🏿🏑。
在人才培養方面,《規劃》提出了5項指標:1)12年內招收學生13000人,畢業學生8000人;2)業余高等學校🤼:1956年暑期開始招收學生30名🙋♂️;3)研究生♒️💠:12年內各專業教研組招收300名👍🏽,化工過程教研組也要招收研究生30名🚞🤏🏼;4)進修生:12年內派出國外進修生40名🤾🏿♀️;5)培養副博士、博士0️⃣:12年內培養副博士120名💞,博士10名。同時🤸🏻,在專業設置上,《規劃》計劃在1956年設基本有機合成工學專業,1957年再添設自動控製專業與稀有元素工學專業🥹。同時,學校準備在12年內補充教師700名、職員200名🛌🏿;提升講師300名、副教授80名📏🆚、教授20名。
在教學改革上,《規劃》提出🙋🏼:“要求在1958年前完成教學改革,並使教學計劃中規定的每門課程及每種教學方式接近蘇聯水平🐷。”為此🐴,《規劃》提出了包括製定統一的教學大綱、舉辦各種總結及交流經驗的會議在內的11項要求☄️。
此外,《規劃》還要求全院大力開展科學研究的工作🫴🏿。其中包括:1)1958年前設立抗生素👧🏿、硫酸及化學肥料、製藥、玻璃工學♠️🕯、氣化及人造石油與基本有機合成六個科學研究站;2)1958年起教授與副教授全部參加科學研究工作,講師與助教大部分參加科學研究工作,1956年暑期前第一次召開科學論文報告會;3)1956年12月前學生中每班至少建立1個科學研究小組👩🏻🏭;4)學校在1958年暑期前完成與上海市化工局、化工設計院、科學院化工研究所訂立聯系合同👨🏼🎤,專業教研組於1957年暑期前至少與2個有關工廠訂立聯系合同。
對於學校的基本建設👨🏽🔬🤟🏽,《規劃》做了如下的安排📌:在1955前已建的43649M2的基礎上,於1956年至1961年擬建造121550M2𓀊。其中1956年建7408M2,1957年建19978M2🏜,1958年建21729M2🫙,1959年建19735M2,1960年建26500M2,1961年建26200M2。
在這部《規劃》的指引下💪🏻,經過全校幹部、師生的共同努力,12年後🌡,我校當年製定的《規劃》中的大多數指標基本實現或接近完成。如在人才培養上,截止至1965年(因“文革”爆發,1966年起停止招生),學校招收本🥢、專科學生10058名,研究生101名;1956~1967年的12年間,學校畢業學生總數達7746名。在教師隊伍的建設上🚧,教師人數從1955年的194人上升至1967年的809人。1956~1967年,學校教授、副教授、講師人數的最高值分別為50👨🏽🦳、26、108(人)。科學研究方面📲,學校自1962年起先後成立了菁染料🧳、塑料🧜♂️、物化工程👩✈️、化學工程4個實驗室🖖,配備了100多名專職科學研究人員。這些數據表明該《規劃》在教學🧑🏼⚕️、科研等方面都為學校今後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當然,這份《規劃》仍有著不盡如人意之處(如有些指標定的過高,不太切合當時的實際而無法實現),但“瑕不掩瑜”👩🏻💻🙍🏻♂️,它在學校發展史上的地位仍是我們後人應當銘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