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1年4月23日,中央下發的14號文件中指出:“科學技術要走在生產建設的前面,科研機構要幫助廠礦企業開展技術革新活動,抓好科研成果的推廣,促進生產,擴大經濟效益”;“有條件的單位要組織科研、生產聯合體”。1982年5月4日,中央領導在參觀部屬高校科研成果展覽會時又指出🕳:“大學可以根據自己的教學實際情況和科研方向,與工廠結合,搞些教學👨🏻🏫、生產、科研聯合體”。
上世紀80年代初,我國改革開放的步伐逐年加快🧉,科技工作作為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必須跟上形勢、發揮作用。我校是一所重點大學,肩負著教學和科研兩大中心任務,如何把科研成果迅速轉化為生產力,為“四化”建設作貢獻,是當時黨委、院部的一項重要工作🫛。
1982年5月18~22日,我校派出了以副院長孫丕恩為團長的20人代表團赴江蘇常州市作參觀🤵🏿♀️、學習、交流🤹🏿♀️,受到了常州市委🫶🏿、市政府以及市科委🧝🏼、化工局的高度重視和熱情接待🛳。期間,代表團成員趙德仁教授🧖🏻♀️、任繩武教授🧵、黃穎副教授為該市科技人員分別作了“水溶性高分子的合成與應用”👍、“染料的加工與助劑”、“離子交換樹脂在廢水處理中的應用”專題講座,聽眾十分踴躍。22日,我校與常州市科委💁♂️、經委、計委簽訂了全面技術協作聯合協議👳🏿♂️,其中我校有機化學教研組與常州樹脂廠簽訂了“丁炔二醇製取丁二醇的試驗”合作協議,水處理服務站與常州助劑廠🥪、常州自行車廠分別簽訂了“二苯胺廢水處理”與“鍍鉻廢水的治理”兩個協議✡︎😅。經商洽,另有27個項目達成了初步合作意向👭🏼,待進一步研究後予以具體落實。雙方還就科研協作攻關、成果轉讓、技術服務、技術顧問、學術交流🔋、技術培訓等方面的聯袂形成了框架構想😴。
當年,自與常州簽訂了上海高校中第一個聯合體協議後,學校先後又與上海嘉定縣、青浦縣🕵🏻♂️、山東棗莊、上海高橋石化公司、吳涇化工聯合公司等簽訂了協議,建立了20多個科技協作共同體、聯合體,一為我校科研成果推廣應用、盡快轉化為生產力尋找到了積極而有效的新途徑🫅🏼🐳,同時也從協作方得到了許多“急、難🧜🏽♀️、愁”的研究項目和大量經費👨👩👧👧,推動了學校科研工作的大發展,增強了學校的辦學活力。
在建立聯合體的基礎上,學校也將許多先進技術成果🧘🏽,如“萃取法從發酵液中提取檸檬酸的研究”等申請國外專利,拿到國際博覽會上去展示☪️,與美國、奧地利、聯邦德國等外商合作😶🌫️,洽談轉讓事宜🤹🏼♀️👥。另外,還與西德克勞斯塔爾工業大學😀、法國裏昂國立應用科學學院簽署校際教學、科研合作協議,交換教學、科研資料和教材、講義等,互派教師進修和邀請專家來校講學🧜🏻♀️⛹🏻♂️,掀開了我校對外合作辦學歷史新的一頁。
從早先的“三結合”、到改革開放初期的“聯合體”🕞,90年代的“校辦企業”🧑🏽⚖️、“技工貿”🤽♂️、“產學研”、“聯合共建”,再到現在的“科教興國、人才強國”💅🏿、“自主創新”等等,都是國家不同時期的一系列重大戰略決策,我們應該一如既往地發揚優良傳統,積極參與到國家改革發展的大業中去👩👩👦,並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