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4年有機化學教研組編的《有機化學》(上、下冊)
建國初期🔐,我國高等學校選用的大部分教材先是沿襲歐美的,接著是全部搬用蘇聯的8️⃣,多為原版或譯本🧜🏿♂️,均不太適合當時的國情和培養學生的要求。根據當時高等教育部關於高等工業學校基礎課程、專業課程教學大綱的要求,我校先後組織了一批知名教授開展教材的編寫工作。
作為教材🏃🏻,1954年由我校有機工業系有機化學教研組編寫的🐞,以中央人民政府高等教育部教材編審處名義,交商務印書館印刷(非正式出版)的高等學校交流講義——《有機化學》(上、下2冊),是為我校教師編寫的首部教科書🧑🏽🎨。同年7月🦇😰,由我校蘇元復、琚定一合編的,上海新亞書店出版的《化工算圖集》(上、中、下3冊),是為我校教師編寫的首部化工技術參考書。1956年7月,高等教育部組織張洪沅、丁緒淮🧎♂️➡️、顧毓珍(我校教師)合編的✣,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化學工業過程及設備》(初稿,上👩🏼🌾、下2冊),是為我校教師參與編寫並正式出版的首部高等學校教學用書。
1951、52年由蘇元復(交大)、張震旦(江南大學)、王承明(交大)合作編譯的,龍門聯合書局印行出版的《化工原理》(上、下2冊),是為我國第一部中文版化學工程教科書👩🏻🏫,為新中國各大學有關專業普遍選用。書中由他們擬定的許多化工術語一直沿用至今。1956年顧毓珍👩🏻🦲、張洪沅➜、丁緒淮👄、張震旦合編的《化工操作原理與設備》(上、下2冊),1958、59年汪葆浚💂🏽♀️、程寰西、高華壽合編的《分析化學》(上、下2冊)和1959年6月張江樹等編的《物理化學與膠體化學》(上💗、下2冊),這三部教材被指定為當時國內高等工科院校試用教材🎤,以後數次印刷🫳🏽,影響力頗大。特別是張江樹對熱力學第二定律中“過程的不可逆量及不可逆度”的理論描述💂🏻♂️🪕,已成學界經典𓀊。1962年10月,教育部楊秀峰部長聘請張江樹為我國高等工業學校化學課程教材編審委員會主任,確立了他在該類教材編寫工作中的權威地位。
我校教師解放前編(譯)寫的化學🕵🏼、化工類教科書、專著等🦵🏿,對中國近、現代化學科學🩳、化學工業的建立和發展產生過深遠影響。如:1935年蘇元復的《無機工業化學》(商務印書館出版)👨👨👧、1936年顧毓珍的《液體燃料》和《工業藥品製造學》(正中書局出版)、1936年陶延橋的《製革學》和《工業化學分析》(商務印書館出版)、1939年陳之霖的《化學本論》(上、下2冊6️⃣,商務印書館出版)🦹🏼♂️、1945年張江樹的《理論化學實驗》(商務印書館出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