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建校將近一輪甲子,前30年(準確說是20年,因為“文革”十年內亂👰🏿,非但沒有發展,反而受到嚴重影響)主要以化工為特色,圍繞國家輕🤶🏿、重工業發展中的化學化工學科領域,廣泛開展高素質專業人才培養和高水平科學技術研究活動🙆🏽,為我國各行各業的騰飛輸送了數以萬計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在社會主義建設事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處於而立之年的“化工”(當時華東化工學院的簡稱),純粹再以單一的化工特色要在改革開放的大環境中顯現優勢和競爭力,顯然遇到了一系列的困難🧣。學校專業設置單一,學生所學的知識面狹窄;科學研究受製,交叉學科、綜合性大項目無法獨立承擔;計算機技術快速發展、國內外經濟貿易合作突飛猛進🀄️、軟科學管理技術應運而生🚬;大環境文化百花齊放等等,無不沖擊著我們這所“化學工程師”的搖籃。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為我校思考從單科性向多科性方向發展提供了機遇和動力🏠。繼1977年恢復高考後,1978年學校重新作為全國重點大學劃歸教育部直接領導,張江樹教授重新被任命為院(校)長,1980年學校恢復華東化工學院原名(前為上海化工學院),特別是余仁同誌重新被調回任黨委書記👨🏽🚀,這一系列恢復調整為學校改革開放、走多科性發展之路奠定了基礎👩🦱🚵🏼♂️。據查檔案,學校邁出這一步的標誌是1981年果斷設置了應用數學和應用物理學兩個本科專業🧘,並在當年就開始了招生。與此同時,1981年開始醞釀的科技英語專業也很快獲得上級批準👩🏽🎨,並於次年正式招收本科新生。1983年6月,學校又大膽地成立了管理工程系,設置了工業管理工程本科和圖書館情報專科兩個專業,也於當年招收了新生🧚🏼。至此,學校正式提出“要把我校辦成以化工為特色,理工結合的、多科性的社會主義新型大學”奮鬥目標🕓。期間🚶♂️,對原有系科也作了大幅度結構性調整💇🏼♂️,如成立了能源化工系、生化工程系🧹、環境工程系等🧸。加上1984年成立的計算機系、社會科學系和1986年成立的工業造型系,我校成為多科性大學的辦學框架模式已初步構成🩱。